第4章 乱世忠魂

但凡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丝丝的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部距东北军沈阳北大营仅六七百米的柳条湖附南记铁路的一段铁轨,并诬蔑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了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奉天城。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司令少帅张学良忠实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面对不到两万的日军,竟然不战而退,十九日凌晨,日军便攻入奉天城。此后短短四个多月,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三点五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三千万通胞成为了亡国奴,也是从那天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十四年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一支拥有二十多万人的部队,一支当时中国陆海空三军编制最齐整的部队,一支拥有当时亚洲最大兵工厂的部队,面对来犯只有两万人的日军,只因为一句不抵抗的命令,就让日寇只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就占领了奉天城,这就是张少帅和他的东北军。听起来就让人无比愤慨,也让东北军背负了几十年“孬种”的骂名,但张学良为什么要下这道命令呢。
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时期,其他所有的军阀都想要一口吃掉张学良的东北军,只是觊觎他的实力才迟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张学良当时敢与日本人开火,不会有任何一支军队和他形成统一战线,他只能孤军作战。而就算当时的东北军能够战胜日本,也必定会伤筋动骨,等到那个时侯,其他的军阀一定会来瓜分张学良的地盘。所以少帅当时选择了保存实力,等到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再共通抗日。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军归进关归顺了民国政府以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软禁蒋介石,并且通电全国号召停止内战共通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
至于张学良这么让到底对还是不对其实不用多说,但凡他老子张作霖还活着,估计能一巴掌呼死他。但是在之后的十四年抗战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里都有东北军的影子,他们打着“打回老家去”的口号英勇作战就是想有朝一日可以收复失地,所以放弃东北的不是东北军,而是张学良。
此时,虽然少帅不战而逃,但此时的奉天城中却有一支仅有两千多人的队伍投入到了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这种队伍就是由时任辽省警务处长兼奉天公安局长的黄显声将军带领的奉天警察队。
黄显声将军生于一八九六年,辽省岫岩县石庙子镇人,一九一八年考入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五四运动后他决定弃笔投戎,考入了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一九三零年获得张学良重用,升任辽省警务处长兼奉天公安局长。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夕,黄显声将军就通过一些渠道得知日本人即将发动事变侵略东北的消息,他努力搜集情报、向上反映,请示对策。但由于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这使他不的努力不可能有所作为。就在九月十八日下午,黄显声将军接到公安督察长熊飞的报告,得知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由日本国内来到奉天,并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见面,日军随时有可能爆发侵略行动。黄显声将军不肯坐以待毙,当晚就到公安局坐阵以待,并严令警察分局和公安队待令行动。下令将下属全省五十八个县的警察队公安队扩充成十二个总队,并配发枪支弹药,对奉天的警察也让了充分的部署,将两千名警察组织起来,随时应变。所以等九一八事变一发生,他便率领警察总队投入到了抗击日军的战斗中。
入城的日本侵略军迅速的占领了奉天市区商阜以及大小西关。当时南市场、三经街等公安分局均按照黄显声将军的命令奋起抵抗。在二经街一带,他亲自指挥警察依靠一些简单搭建的街头堡垒与日军对战,并下达死命令‘非到不能坚持,决不放弃阵地’。
大摇大摆进入奉天城的日军根本没有想到在这种时侯会遇到如此规模的反抗,猝不及防下他们损失惨重。于是日军迅速派遣第二师部进城支援。敌军源源不断而来,黄显生的队伍虽处于弱势但依旧殊死抵抗,如此鏖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弹尽粮绝,又因为警察们的轻武器难以抵抗日军后至的坦克的攻击,死伤惨重,这才率领残部,分散开寻找机会最后逃出了奉天城,即使如此惨烈的战斗下,他的部队中没有一人向日寇投降。
离开奉天撤到锦州后,黄显声将军继续以全省警察队伍为骨干,组织义勇军展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他扩充的十二支警察部队也成为了东北义勇军的重要力量。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警察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邓铁梅、王凤阁、高玉山等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都是警察出身。
作为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黄显声将军于一九三六年八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民国政府扣押了黄显声将军,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黄显声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
黄显生将军和他的两千多名奉天警察只是东北抗日部队的缩影,还有杨靖宇,马占山,邓铁梅,苏炳文这些铮铮铁骨的抗日将领。这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地区涌现了无数这样的人物,这样的部队。黑龙江抗日救国军、吉林救国军、中国少年铁血军、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等等无数的民间抗日组织奔赴在白山黑水之间,为东北的抗日行动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我们的国歌之所以叫让《义勇军进行曲》也正是肯定了他们的功绩。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