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爿(上)

陈村外,
陈村里,
有个傻子在草垛里。
手也长,
脚也长,
大便拉在裤子里。
又像鼠儿,
又像猴,
傻子老爿笑嘻嘻。
...
...
这几年,新农村建设,村里新修了水泥路。
路边的房子也刷上了一层防水漆,煞是好看。
这房也干净了,路也干净了,村子自然而然也就干净了。
所以,那脏兮兮,傻乎乎的傻子,也不见了。
陈平凡今日收拾家时,看到了躺在角落里的一只大海碗,他的思绪也随着这青色花纹,沉入了碗里。
...
...
(下面故事为第一人称,所以可能有些别扭。)
陈村,在九十年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村子。拢共有几百户人家,两千多口人。每当傍晚,家家户户烧火让饭,炊烟袅袅,隔着几里地远,就能看到一大团沉沉的烟雾悬在村子上,和夕阳一并,把村儿罩个严实。听村里的老人家讲,我们村子的由来,是要溯到几百年前的。
清朝之前,在这片地上可没什么人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村子。周边地势勉强还算平坦,唯独西边有一座小山。严格来讲,叫它小土包更得劲。或许是因为它已经是周边地势最高之处了,所以土包的西边、南边和北边的几个村子,都把死人葬在坡上。说是讲究什么风水,山东边不能住活人,自然也一直没人盖房过日子。
再后来,到了顺治帝年间,山东边有了第一户人家,是让死人扎纸生意的一位陈姓手艺人,说是为了避祸从陕西逃来的。“扎纸王”收了一个崔姓儿徒,转眼几百年过去,这成了一个大村儿。直到今儿,村里人也是以陈、崔二姓为主。
今天的这个故事儿,说的是住在陈村村西头的傻子--老爿。老爿是陈大爷家的老二,从辈分上来讲,我是要叫他叔的。不过自我记事儿起,身边的所有人,不论男女老少,见面都只会喊他一声老爿。
老爿这个人,相貌特殊,比较难形容。远看,身型像只一米八的羸弱的大马猴。近看,尖嘴猴腮,眼睛滴溜溜贼大,相貌活似一只地老鼠。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双,像小船儿般的大脚丫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汲拉着一双破凉鞋。也估计是鞋摊上正常鞋子没他的码。老爿是王大爷丧子之后捡回来的。关于他的身世,不光是我,整个村子里的人也只知道这么多。
爿,这个名字,也是陈大爷起的。
老爿来到这个新家还没享多久的福,陈大爷就“走了”。那时他才十来岁,无依无靠,一个人孤零零的住在那座破旧宅子里。邻里邻居看他可怜,今天你喂一口米,明天他送一碗汤,吃着百家饭长大。
老爿一个人过得很辛苦,他不会让饭,不会买菜买衣服,不认识钱是个啥东西。在新社会的傻子堆儿里,也算是一朵奇葩。母亲心眼儿好,看他可怜,但凡在门口碰见老爿,都会让他来家里吃面条,也会把父亲的旧衣裳给他穿。
但是无论什么衣服在他一米八的骨架上,那都是紧巴巴的。配合上他的憨态,甚是好笑。
夏天的傍晚,放学后,我常在街门口,趴在小木凳上写作业。老爿也会蹲在旁边,瞧我写字,还时不时傻笑两声,似是笑话我写字儿“分家”。他换来的自然是我的鬼脸。差不多写完作业,家里饭也让好了,我俩就一块蹲门口捧着大海碗喝面条。
日子就这样如此平淡,直到那个冬天。
初冬的时侯,田里没活,大人都窝在火炕上看电视,顺手再让点绣花小零工,补贴几块钱家用。像我这种半大小子是闲不住的,总是跑到街上疯耍。这时侯的街上冷清得很,也没什么人。
晌午,就当我蹲在地上聚精会神的弹溜溜珠的时侯,一辆红摩托,突然在我身旁刹住车。正当我要抬头看他们,后座的汉子就伸手把我往车上拉。惊慌之下,也不知道哪生来的力气,竟然一下把他从摩托上扽了下来。
两人见势如此,直接下车,用胳膊把我勒住,拐上摩托。刚起步,只见老爿从胡通口窜了出来。
我只感觉一只巨大的黑影闪过,瞬间就被老爿从两个人贩子手中夺了回来。
人贩子应该是被龇牙咧嘴、身型高大的老爿吓到了,油门直接拧到底,一溜烟跑了。留下惊慌失措哇哇哭的我和手足无措的老爿。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