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章 佛缘

云苓定神抬眸,顿时喜笑颜开:“无心爹地,你怎么在这里啊?”
道无心平日里行踪不定,但不管是哪个世界,他又总会在不经意间现身。
“来看看你们的研究成果,果不其然,和我预想中的一样顺利。”
道无心说着,指了指背后的鱼竿,问她要不要一起去桃源村河畔钓会儿鱼。
云苓自然乐意和他共处闲暇时光,每次见了道无心,她总有很多说不完的话。
有时是闲话家常,但更多的是关于国家治理的进展,就像是长大的孩子兴奋地对家长讲述工作学习的成果,有一种期待得到大人夸奖的表现欲。
道无心对她们给予了很大的厚望,云苓又是姐妹几人当中站在最前面的领头,肩上的担子不可避免地要重许多。
多数时候他只是微笑着静静聆听,很少主动建议或者给出指示,但在需要解惑的时候,也不会吝啬解答。
云苓兴致勃勃地给他介绍了大周的新宝钞后,免不了提到谢枕玉的事。
“老实说,我不觉得他是个愿赌服输的人,更何况这场赌约是我逼着他做的,他没有选择,所以我以为他应该会很不甘心的,没想到他反应这么平静,而且半点都没提阿妮的事哎。”
道无心颔首温声,“我观他方才的神态,已是顿悟了。”
“顿悟?”云苓很难把这两个字和谢枕玉联系在一起,“他有这么快想通?今早见面的时候,我还能明显感觉到他对阿妮的执着。”
谢枕玉变得平静了没错,但这源自无可奈何,他本身对顾君霓的事情没有产生过动摇的想法,一丝想放弃的犹豫也没有。
他或许有些迷茫,但这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成目的。
道无心目光柔和:“的确如此,今早的时候他还执着于过往种种,不肯放下心思。”
“你或许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但不可否认的是,你是谢枕玉的佛缘,今日来见他这一面,恰巧让他顿悟了,冥冥天意不过如此。”
谢枕玉是一个有佛缘的人,但自那次河边惊鸿一瞥后,道无心没有再现身过。
他和谢枕玉有一点点缘分,但不多。
道无心也知道青年人在苦寻自己,可他虽然懂得佛法,却不是修佛者,更不是谢枕玉的佛缘,渡不了对方的苦难。
所以,寻他见他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云苓微惊地睁大眼睛:“我可不懂得什么佛法,而且您知道,我们姐妹几个都不信佛的。”
与佛法相关的东西,她顶多会说一句阿弥陀佛,在这方面,姐妹几个信的都是道法自然。
道无心低低笑出声来,“傻丫头,有缘者可不非得是得道高僧,机缘到了,便是对花草树木与飞鸟走兽的惊鸿一瞥,也能让一个人得道飞升或是立地成佛。”
云苓若有所悟地点头。
“你用非常冷酷的方式击碎了谢枕玉心中最引以为傲的自信来源。”
那就是破解和超越木纹纸。
谢枕玉从小就是个自卑的人,但他也是谢家的一份子,木纹纸给他带来的荣耀,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随着周围种种一同浸入了骨髓中。
因为木纹纸,他被小秦帝选中扶持为下一任家主,从一个狼狈的蝼蚁摇身一变为北秦首富,带来的力量甚至能够支持他与小秦帝叫板,追求曾经不敢正视的爱情。
他自信这种骄傲不会有人超越,可云苓却那么轻而易举、风轻云淡地将之碾碎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道无心轻声念着这句源自《金刚经》中的话。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短暂而不真实,又变化无常的,唯有看透万物虚幻无常的本质,方能摆脱困扰,求得真正的解脱自由。”
从前谢枕玉并不认可这句话,他不喜欢这些看似自我安慰的懦弱大道理,过去的经历让他相信,只要拥有执着和力量,万事皆可得偿所愿。
他就是这样从一无所有到一人之下的。
可他以为木纹纸傲然立于世间无敌手的时候,却有人挥挥手就能将之变成废纸,让他辛苦筹谋得来的一切化作云烟。
云苓给了谢枕玉当头一棒,没有一句大道理,而是用事实来验证了那句话是对的。
“当他开始认可这句话的时候,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感悟,自然就会放弃对顾君霓的执念了。”
道无心想,直到离开大周的那一刻,对方都不会再去主动纠缠那姑娘。
“谢枕玉真的很有佛缘。”他重复了一句,忽而笑了起来,“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佛说众生平等,但很多人在面对佛的时候,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低姿态的位置,将佛说的一切都奉为圣经。
可是真正入佛的人,往往都带着自己的疑惑和反对的思想去辩经,而后才越辩越明,豁然开朗。
修行不是盲从,谢枕玉就是这种人。
云苓明白了道无心的意思,一时诸多感慨,“铁蛋也说过谢枕玉命里佛缘深厚,却没想到您对他的评价这么高。”
“罢了,他能想通主动选择放弃,对所有人都好,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能够入佛啊……想了想谢枕玉如今的平和模样,云苓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是啊,这样一来你也不必再为旁人的事苦恼了。”
道无心悠悠说着,不急不缓地收起没有铒食的鱼竿,一条颇有分量的河鱼活蹦乱地被拉出水面,扔进了腰间的鱼篓中。
“瞧瞧,多肥美的鱼儿,秋天真是吃鲈鱼的好季节啊。”
“一、二、三……钓上来不少呢,我们去给胧丫头炖点补汤吧?”
云苓连连点头,笑着迎上去,“好啊,正打算下午去看她呢。”
道无心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和杂草,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话家常。
河水潺潺,脚印影一深一浅地没入飘落满地的山间红叶,冷秋的雾气中,隐约又响起了古刹钟声,悠远绵长。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