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动京城

科考那日,贡院门前人声鼎沸,寒窗苦读的士子们鱼贯而入。苏子恒早早入场,稳稳地站在一众考生之中。他心中镇定如水,仿佛所有的等待和辛苦都凝聚在这次科考上,内心只有一个信念:若想成就理想,今日必须一举夺魁!
考题揭晓,苏子恒扫了一眼题目,微微一笑。题目以“治国安邦”为主题,恰好是他日夜研读的方向。他提笔疾书,字迹苍劲有力,洋洋洒洒地写下对治国大计的见解,从民生困苦到律法施行,从官场风气到百姓温饱,条分缕析,入木三分。
时光飞逝,半日考程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地放下笔,心中暗想,若能凭此策安身立命,便不枉此生努力。看着四周神情忐忑的士子们,苏子恒不由生出一股豪情:无论成败,他的志向永不会改。
科考结束数日后,苏子恒便一边焦急等待放榜,一边在京城各处游历。大殷皇朝的繁华令他感慨万千,然而在富丽堂皇的京城之下,他也看到了阴暗的角落:贫民区中流浪的孤儿,沿街乞讨的老者,失去土地的农户。这一切让他愈加坚定,要为百姓谋求更好的生活。
某日,他偶然路过京城最大的书楼“文渊阁”,听闻今日阁中有著名学士与青年才俊论政。苏子恒心生兴趣,便推门而入,却见厅中一位白发老者正端坐中央,侃侃而谈。那老者便是朝中德高望重的礼部侍郎何琛,学识渊博,被士林奉为国士。
何琛在谈到政事时,面带忧色:“朝中腐败之风盛行,近几年更甚,若无人挺身改革,大殷朝必将难逃衰败。”
苏子恒听闻此言,心中一动,不禁朗声开口道:“何大人所言甚是。治国之道应在于‘民本’,若国之根本已衰,如何谈江山稳固?”
何琛闻声,微微一愣,目光投向苏子恒,惊讶于他的胆识与见解。大厅中众人也纷纷转头,低声议论起这位年少才俊。何琛笑道:“年轻人说得好!不知高姓大名?”
苏子恒从容一拜,道:“小生苏子恒,江州人士,志在科考,望能一展抱负。”
何琛点头,目光中露出欣赏之色,笑道:“江州出才俊!苏公子的言辞让我颇有感触,若你金榜题名,当来我礼部一叙。”
此番一遇,为苏子恒赢得了何琛的初步赏识,他心中暗自激动,恭敬谢礼,退出文渊阁后,久久无法平静。若能得此人为伯乐,他的仕途无疑将更加稳固。心绪尚未平复,忽然见书楼外不远处站着一名熟悉的女子,正含笑而望,正是萧清婉。
萧清婉见他走来,微微颔首:“苏公子,今日在文渊阁之言,真是振奋人心。”
苏子恒一怔,忙行礼道:“原来萧小姐也在此,方才言论不过一已之见,让小姐见笑了。”
萧清婉莞尔一笑:“正因是‘一已之见’,才更显苏公子心怀天下。京中记是趋炎附势之徒,愿为百姓请命者少之又少,苏公子心志高远,实在难得。”她的声音温柔却透着一丝坚定,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寄托。
两人沿路而行,言谈间竟十分投契。苏子恒发现萧清婉虽为女子,却见识广博,对朝廷政务颇有独到见解。萧清婉则暗暗感到惊讶,这位来自江州的寒门士子,不仅谈吐不凡,而且行事果决,颇有与世俗权贵抗衡的勇气。她忽然对苏子恒生出一种好奇,甚至隐隐期望能看着他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脚。
几日后,殿试放榜的消息传来。街头巷尾,人人争相传颂榜上才俊。苏子恒站在人群之中,眼神炽热地望向高高悬挂的红榜。他在心中默念着名字,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读,心跳如鼓。
终于,在榜单最上方,他看到了自已的名字——苏子恒,状元!
街道上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士子们欢呼雀跃,有人更是激动地朝他奔来,向他拜贺。而他静静站在榜前,望着那“状元”二字,心中竟是一片恍惚。
这一刻,苏子恒的名字传遍京城,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寒门士子一跃成为朝廷新贵,前途似锦。然而,他并不为此而自记,反而感到肩上责任愈加沉重,心中的理想似乎离他更近了。
当天夜里,京城的名门显贵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而礼部侍郎何琛也派人来传话,欲邀他翌日入府一叙。
苏子恒立于窗前,望着灯火通明的京城,心中既有豪情,又有隐隐的不安。如今他状元及第,即将踏入官场,但他也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翌日一早,他将入何琛府邸,开启他在朝堂中的第一步。这一步,究竟会通往他梦中的理想之路,还是一片波谲云诡的权谋漩涡?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