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出风头


卫承宣磨墨,神色不变,先生想谈什么
我们谈个合作如何
我想个办法替你稳住大晋如今的局势,相对的,你给大齐传递一个你支持九王爷的信号即可。
大齐的内政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三方局势,一派是拿着小皇帝当幌子,实则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派,另外两派则是已经驾崩的大齐皇帝的两个弟弟,一个高王,一个九王爷,双方各有优势,也互相钳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今年初春之时,太后和小皇帝突然就不见了,三方的平衡被打乱,大齐的内斗越加炽热化。
长乐听师父提到九王爷,挑眉看了他一眼,所以你是大齐九王爷的谋士
应九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宣王殿下,这个合作对于你而言没有任何的为难之处,不如就这么说定了
卫承宣十分冷静,并没有陷入应九的陷阱,大晋如今的局势我自己便能稳得住,不必你帮忙。
但你却想利用我之手,替你稳住大齐的局势。这样的合作不管如何看,好像都是我更吃亏。
长乐都想给卫承宣喝彩了。
她听了师父的话就觉得哪里怪怪的,但一时没有想出到底哪里怪。
直到听了卫承宣的话,她突然就反应了过来。
师父根本就是只给出了一点好处,而且现下还是口头上的,却要以此换取卫承宣对大齐九王爷的支持。
卫承宣的态度代表的就是大晋的态度,如果他表示支持大齐的九王爷,那就意味着大晋也支持九王爷。
师父轻飘飘的看似听起来没有什么的话,其实确实要坑了整个大晋给大齐的九王爷当争权夺利的筹码,偏偏他将话说的轻描淡写,好像真的只是需要卫承宣说一句话就完事一样。
这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合作真的能占大便宜的错觉。
毕竟大晋如今朝堂上的局势确实人人自危,这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急需解决并且叫人头疼的事情。
师父说他能有办法解决,确实也有点雪中送炭的意味。
但凡卫承宣反应迟钝一点,只怕都已经掉入了他的陷阱里。
应九见卫承宣没上当,摇头叹气,现在的人怎么都不如以前的好骗了。
长乐无语,卫承宣都问你想谈什么了,你要谈就拿出点诚意来。
我帮忙解决大晋如今的局势问题,还不算诚意应九觉得自家徒弟胳膊肘往外拐,控诉道:还有,我们两谈合作,你为什么帮他说话,不帮为师
……长乐朝天翻个白眼,想谈合作的是你,而且事关两国国事,我是大晋人,我不站在大晋一边站哪边
你要是真想谈合作,你就把大齐到底在大晋设了多少个先前我们捣毁的那种村子说出来,然后再说说你们到底在大晋散了多少这样的棋子,最好能有个名录。
这才是你想谈事情的诚意。
互相往对方的身边放暗探难道不是我们各国之间早已经约定成俗的规矩吗
要这么说,那大晋也把你们散在我们大齐的暗探名录交一份给我
应九挑眉,长乐被他噎了一下,应九哼她一声,我跟宣王谈事,你别插话,做你自己的事情,下面那些人还看着你呢。
长乐往祭台上扫了一眼,见卫承宣的墨磨的差不多了,捏着衣袖提笔沾墨。
卫承宣放下墨石,先生想谈合作,今日时机不对,明日我们私下详谈。
那便说定了,明日我等宣王的消息。应九上来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只是为了引起卫承宣的兴趣,让卫承宣愿意抽出时间单独见他详谈而已。
现下在这个祭台上,那么多眼睛都盯着,当然不适合真的谈事情。
长乐说过不帮师父约见卫承宣,他抓住现在这个机会订下跟卫承宣见面的时间,她自然也不会干涉。
而且现下确实应该先解决条幅之事。
长乐在宣纸上写下一行字,等墨迹干的差不多后才把宣纸卷起来,沈淮安那边的准备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长乐把宣纸交给卫承宣,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卫承宣的目中闪过了然,难怪方才我扯条幅时觉得有拉扯之感,但空中又看不到任何东西。
我这就按你说的把宣纸挂上去。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长乐再次扬声,让大家久等了,现在我就把刚才大家看到的所谓的上苍示警重新给大家演示一遍。
众人都紧紧盯着祭台,想知道长乐接下来的动作。
但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看台之上依旧没有任何的反应,众人已经从开始的好奇转变成了质疑。
怎么回事半天都没有动静
我就说她只是想出风头嘛,还什么江湖把戏她能重新演示一遍,真是生了一张嘴,什么大话都敢说。
亏我方才见宣王妃那般笃定还很信任她呢,没想到她真的只是为了出风头。
寻常也就算了,这样的场合却站出来出风头,还当着各国使团的面,确实是有损我们大晋的颜面了。
所以上苍警示是真的,我们大晋真的要亡了
本来还小声议论的众人听到这话,霎时都收了声。
是啊!
出不出风头,丢不丢颜面先不说,警示说的可是他们大晋将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晋要亡了,对于他们而言才是最危急的事情。
原本因为长乐站出来而驱散的惶惑之心,此时又弥漫上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心头。
他们既想看长乐的笑话,不觉得长乐真的能将刚才的场景重新演示出来,又害怕方才的条幅真的是上苍的警示。
就在众人等的议论声四起的时候,长乐再次出声:请求上苍保佑大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话与卫承宣祈福说的词一样。
先前就是这话说完后不久,祭坛就传来一声炸响,条幅便凭空出现了。
随着长乐的话音落下,祭坛之中突然再次传来炸响。
众人惊愕瞪眼,就见半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张宣纸,宣纸上写着:大晋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