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张安世的宝贝
一会儿功夫,百官便纷纷觐见。
当然,这里的百官,只包括了在皇城附近的衙门。
至于应天府等其他衙门,却不在召见之列。
这些大臣,距离皇城近,只是此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
不过近来发生了太多咄咄怪事,大家倒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胡广和杨荣,还有那户部尚书夏原吉,却对此颇为好奇。
成国公和淇国公也来了,唯独魏国公,还留在孝陵,这祭祀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事。
朱棣老神在在地坐着,笑着道:张卿家,你的宝贝……怎的还没来
陛下,已让人去取了。
一会儿工夫,便见几个人气喘吁吁地抬着一个巨大的箱子来。
朱棣见这箱子并不精美,倒好像是地里挖出来的。
于是笑吟吟地道:这是什么
张安世也不耽误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随即就揭开了箱子。
霎时之间,便见足足二十个瓶子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这一个个瓶子……
许多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水晶瓶!
水晶瓶,价格极为高昂,高昂到什么地步呢
这玩意可以说是比黄金的价格还高。
这可是用天然的水晶,而且还需挑选出透明的材质,方才可以烧制出来,后世曾在战国墓中发现过水晶杯,价值不菲。
在大明,能站在这殿中的人,也绝非没有见识,一见这玩意,就晓得张安世下了血本。
足足一箱子的瓶子呢,都是用的水晶的材质。
单单这瓶子,价值就至少得一万两吧,有人心里嘀咕着。
只是这水晶瓶里头,似乎还装着与水晶同样晶莹剔透的液体。
朱棣皱眉道:你那里取来这么多的水晶
张安世心里想笑,这哪里是什么水晶,不过是……玻璃罢了。
不说有一句话说的好吗当你能随心所欲地烧出舍利的时候,那么伱距离烧出玻璃就不远了。
这话是张安世说的!
张安世道:这区区水晶,不值一提。陛下……请看这瓶中装着什么
朱棣下殿,饶有兴趣地绕着箱子走了一圈,疑惑不解地道:这是
张安世道:酒!
胡广看得奇怪:这酒水,也如此晶莹剔透吗
张安世直接道:正是。
倒是朱棣笑道:这是烧酒罢了,鞑靼人也爱喝,乃是用火烧了酒,蒸馏而来,不算什么。此酒很烈,只不过嘛……除了烈之外,一无是处!不但喝了之后,次日晨起头昏脑涨,入口也只有辛辣,这样的酒……也只有鞑靼人用以喝来给自己取暖用。
朱棣的上半生,就是追着鞑靼人按在地上捶的一生,对于这烧酒,就再了解不过了。
他对烧酒的印象并不好,虽然他偶尔也喝烈酒,可这酒毫无口感可言,副作用却是不少。
张安世在是笑吟吟地道:陛下所说的蒸馏之法,确实如此,可臣所用的,却是另一种方法,使这酒酒香绵长,且口感醇和,又保持了酒的烈度。
朱棣狐疑地看着张安世,道:是吗朕倒是看着你这水晶瓶,可比里头的酒要值钱多了。
张安世干笑,这瓶子,就是沙子烧出来的,可以说是一钱不值。
当然,这话他可不能说。
陛下与诸公,若有爱酒的,一试便知。
朱棣颔首,此时倒也有几分兴致,便道:朕本不提倡饮酒,饮酒难免误事,可喝一些酒自娱,却也无妨,所谓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来,给朕取杯盏来。
臣已取出来了。说着,张安世却从这箱子里,取出了一套杯盏。
只是一看,居然也是水晶制成,只不过……这水晶杯,实在太小,只有拇指大。
朱棣豪气干云地道:这样的小杯,喝来有什么滋味!
张安世亲自取了一瓶酒,扒开木塞子,道:陛下试一试就知道。
说也奇怪,这水晶瓶里,还塞了一个球,倒酒的时候,球恰好堵住了瓶口,如此一来,这酒并不是一下子涌出来,而是一点点地滴出来。
好在杯子小,一滴滴地下来后,片刻之后,这小杯子便被倒满了。
张安世道:还是请亦失哈公公先尝一尝。
亦失哈会意,知道是让他试过之后,再让陛下试一试。
朱棣却道:何须这样麻烦,取来。
他的话,不容质疑,亦失哈只好端着小杯,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把玩着手中的小杯,而后猛地朝自己口里一灌,这酒……确实和寻常的烧酒完全不同。
还未入口,便有一股浓郁的酒香,等入口之后,便感觉到有一种夹杂着甜酸苦辣的滋味刺激着他的整个味蕾。
喉头一辣,这酒水入腹,朱棣打了个激灵。
只是口里还留存着的残酒,依旧还是让朱棣禁不住为之浑身一热。
他皱眉,而后眉头舒展,笑了:不错,不错,好酒,此酒甚好,真他娘的对胃口。
朱棣说罢,便对群臣道:诸卿都来尝一尝,张卿,用小杯,不,倒半杯即可。
于是张安世便开始忙碌起来,将早已准备好的小杯,一个个倒了一半酒水,而后塞到文武大臣的手里。
胡广和杨荣脸色有点不太好,显然,他们对饮酒颇有抵触。
不过这个时代,饮酒和饮茶本都是风尚,尤其是冬日的时候,让人温一些黄酒,与人对酌,是很惬意的事。
张安世这酒水,完全避开了所有这个时代烧酒的缺点,可与此同时,却又将它的辛辣保留了下来,本就最适合饮酒人的口味。
成国公朱能最是猴急,当先喝下,眼睛也不由得一亮,赞不绝口。
朱棣兴致勃勃地道:诸卿以为如何。
朱能道:好酒,张安世大侄子,再给俺一杯。
张安世微笑道:差不多得了,不可贪杯。
朱能咕哝一声,却也知道此时场面不对,不好继续讨要。
这胡广不喜饮酒,尤其是朝堂上,让白官当廷饮酒,本就觉得有碍观瞻,却还是耐着性子,将酒饮下。于是,整个人辛辣的眼泪流下来,恨不得跺脚。
好不容易这一股劲头过去,却又觉得唇齿留香,口里还有几分回味,方才那种饮酒的辛辣之感,反而让他的身子火热起来,竟也不觉得昏沉,只觉得………好像体内的血液在疯狂地运转。
要知道,张安世所采用的酿法,和当下蒸馏的烧酒,完全不同。用的却是摊晾、加曲、堆积、入窖,同时还有馏酒的操作。
这原本是张安世,去岁的时候酿着玩的,毕竟这个时代的酒,都有缺陷。
譬如此时直接蒸馏的烧酒,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酒精勾兑之法,许多穷苦百姓,没有酒喝,便自行用这种蒸馏法,好处就在于它浪费的粮食少,酒精度数也高,只是味道和口感差罢了。
而至于黄酒,黄酒要吃起来,一方面浪费的粮食很多,因为提炼的酒精不充分,再加上因为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在喝时,不免需要先温热之后,才可去除大量的杂质。
陛下,此酒……倒是不错。杨荣喝过之后,打了个酒嗝,却上前道:只是……臣不知……这酒对我大明国计民生,又有何用
张安世自然杨荣话里的意思,便道:杨公放心,我不推广,也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不推广杨荣摆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这么长的时日,他也算是摸清楚了张安世的性子,这家伙干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主意,绝不是这样简单。
朱棣则是笑着道:这礼,颇有几分意思。
他不愿因为这个事,张安世惹来非议,索性直接道:这是张卿送朕的心意,朕在想,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所以请诸卿来品鉴……
他说罢,顿了顿。
其实这个时候,虽有杨荣和胡广对此不以为然的样子。
可实际上,这百官之中,许多人却直勾勾的盯着这酒。
毕竟爱喝酒的人不少,而这酒,显然喝过这一次,也不知以后喝得着,还是喝不着了。
何况这水晶瓶装的酒,价格……多半也只有宫廷才可享用了。
朱棣坐在殿上,殿下发生的事,一览无余,百官的态度不一,因而又笑道:张卿送朕一些酒,这是他的忠孝之心,这忠孝二字,怎可苛责呢来人,将这酒储藏起来,诸卿也放心,朕有节制,绝不贪杯。
朱棣其实还是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张安世这家伙……送的就这
此酒虽好,绝对算是佳酿,而且与其他御酒相比,重要的是特别。
只是现在,朱棣却当着群臣的面,也没有多问,而是继续道:此事,就算是揭过去了。
正说着,有人非常识趣地上前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朱棣一看,却是礼部尚书郑赐。
这郑赐本是刑部尚书,却因为礼部尚书吕震被诛,所以取代了吕震,主掌礼部。
郑赐这个人,一向胆小,每一次上朝的时候,他从不发表意见。
每日瞎琢磨的就是,皇帝今日在想啥,明日在想啥。
可偏偏,他乃三朝老臣,算是建文朝里,等朱棣杀入南京,最先去迎王驾的人。
朱棣索性,便将自己瞧不上的刑部交给他。
等到礼部出缺,朱棣想了想,礼部朕也不在乎,索性就让郑赐这个谨慎的人来。
果然,郑赐很专业,他从上任迄今,从不给朱棣添麻烦,陛下说啥,他便说啥,而且很会揣摩圣心,皇帝看谁不顺眼,还没等动手呢,他便率先上奏弹劾。
混日子,他是专业的!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专业的人,居然在这个时候要奏事了。
朱棣道:何事
郑赐战战兢兢的,道:陛下,有鞑靼汗的书信来……
书信朱棣皱眉道:何时送来
前……前日……
朱棣却是怒了,绷起了脸道:前日送来的书信,为何今日来奏
这……
郑赐苦啊,接到书信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觉得其中的内容可能比较敏感。
礼部除了礼仪之外,还有外交的事宜,若是这书信里有什么触怒了龙颜的话,十有八九,陛下就要抓他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所以他很犹豫,倒是希望,将这书信奏给文渊阁,让文渊阁呈上。
不过胡广和杨荣也不是吃素的,表示可以呈上,但是你是礼部尚书,毕竟负责了各国邦交的事宜,所以应该一起去觐见。
这一下子,郑赐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度日如年,也就在这会,恰好见陛下高兴,觉得是大好的时机,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赶紧进言。
朱棣似乎也知道郑赐的性子,对他的胆小,很有认识。
据闻在历史上,这郑赐是被吓死的呢!
郑赐乖乖地将早已预备好的书信奉上。
亦失哈转送朱棣。
朱棣道:好歹也是一国之主,竟修书信来,呵……
他拆了信,细细一看,随即脸上果然露出了怒容。
郑赐的判断是正确的,里头肯定没有什么好话。
却不想,朱棣语出惊人道:朕要亲征。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大惊。
兵部尚书金忠立即站出来道:敢问陛下……
朱棣知道他要问什么,于是将书信扬了扬,便道:此信对朕甚为不恭,当然,朕大人有大量,自然不计较这些。可这鞑靼汗,却号称要集齐十万铁骑,袭我边镇……更是扬言,要先取辽东,再入喜峰口,与朕一决雌雄。
这话说罢,朝中许多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淇国公和成国公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只有金忠最是冷静,他道:陛下……鞑靼人若要袭击,为何要明示陛下,还要修书而来
朱棣恼怒地道:这是挑衅!
金忠道:鞑靼人作战,历来喜欢先发制人……最喜的乃是奇袭……
这么一提醒,朱棣若有所思起来,随即道:你的意思是……这其中有诈
顿了一下,却道:呵,朕在大漠,也有大量的细作,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看在眼里,他们若是奇袭,朕会不知吗
金忠道:虽是如此,所以他们已无法奇袭。可换一句话来说,陛下……这鞑靼汗如此明示,显然是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此时他们已开始集齐大军了,而现在挑衅,必然想要的是与陛下决战,这一点,臣也是如此的判断。
可他顿了顿,却又道: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我大明进剿鞑靼,必然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按着自己的计划,各路并进,以此做到直捣龙庭的目的。可他这一挑衅,却不得不让我大明,面对仓促集结兵马,北上与鞑靼人决战。陛下,如此仓促,这就等于是,鞑靼人以有备,打我大明无备,这先手,就让鞑靼人占了。
这金忠也算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代表了。
他看相的时候,看相的本事很专业。投靠了朱棣后,跟着姚广孝一起怂恿朱棣造反,也很专业。
如今做了兵部尚书,却是每日研究马政和军事,也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判断。
哪怕是朱棣,此时也不禁被他说动。
此时,只见他继续道:大军作战,若要做到犁庭扫穴,就必须得按着我大明的步骤来。陛下这些年,早对鞑靼人作战有过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不一而足,无一不是断鞑靼的根本。从选用的将军,到各路兵马的集结,再到运河的拓宽,粮草的转运。此等灭国之战,必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就说战机,陛下的计划,就打算选在开春,因为这个时候,鞑靼人虽然熬过了一个冬天,可是鞑靼人的战马,却经过了一个冬天之后,掉膘严重,骑兵的作战能力,大大地降低。士兵也很疲惫,而我大明,厉兵秣马,准备充分而齐备。对作战的路线,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侦查,这……才是确保完全胜利的基础。
可现在,鞑靼汗一个挑衅,显然他们早已准备妥当了,而我大明呢此等仓促应战,大量的人员和马匹,以及器械都未准备,军将们也还没有开始熟悉作战计划,甚至可以说,因为是仓促应战,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计划,不过是见招拆招。陛下……即便这时,我大明倾国而出,那战果最大,也不过是打退鞑靼人而已,可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小。各路大军,也一定会出现许多的失误。军队作战,失误积少成多之后,是要出大问题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臣愚见,我大明不可立即调拨军马,也不可仓促应战,而是选定来年开春,厉兵秣马,让战马、器械全部齐备,粮草悉数都已转运充足,预备征战的将军们,要率先进入大营,操演深入大漠行军布阵和对抗鞑靼骑兵的战法。等到来年开春,再各路并进,趁他们虚弱,直捣龙庭,一举将他们彻底捣毁。
朱棣也开始回过味来,不由道:鞑靼汗打的是这个主意吗呵……这鞑靼人,倒也诡计多端。
金忠则是又道:除此之外,今岁除了备战,还有许多事需要准备,譬如借此机会,即要一举歼灭鞑靼,那么兀良哈人首鼠两端,是否要稳住他们,使他们暂时能够安分至少,不要将他们推至鞑靼一边。还有朝鲜国,以及辽东诸部,至少征发他们的人力,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还有瓦剌人,瓦剌人虽也狼子野心,可一旦鞑靼人成为了大明的首要敌人,那么依旧可以派出人去,对其笼络,约定让瓦剌人包抄他们的后路。
兵者,乃国家大事,决不可因为对方的挑衅,便自己打乱自己的部署,鞑靼乃我大明心腹大患,那么我大明不打则矣,可一旦大军出动,就务必要做到攻其必克,战必胜之,谨慎的对待鞑靼人,更不可让对方一封挑衅的书信,牵着我大明的鼻子走。
臣这边,今岁开始……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尚需准备一年时间,来年开春,我大明精兵数十万,就可集中于北平一线,自山海关、喜峰口出击。锦衣卫这边,现在对鞑靼人的事颇有效果,可对于鞑靼的情况,有些地方还是没有摸透。臣以为,应该再细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一年的准备,到时即便陛下不亲自亲征,却也足以教鞑靼人永无翻身之地了。
金忠的一番话下来,朱棣总算冷静了下来。
作为统帅,他非常清楚,金忠之言,乃是正确的。
现在仓促出兵,确是太被动,战争的主动权,等于全数在鞑靼人的手里,他们袭击哪里,大明就不得不疲于奔命的救援哪里。
这样的打法,即便胜利,也无法对敌做到全歼,而且可能造成大量的损失。
朱棣沉吟道:只是……今岁怎么办这鞑靼汗已集结大军,只怕再有两三个月,便可能袭辽东和诸边镇,各路边镇和辽东的守备……一旦松懈,让他们钻了空子,朕恐怕……
金忠毫不犹豫地道:勒令北平和辽东一线的军马,坚决防守,各处关隘,加强防备。再调一大将,亲往辽东和北平坐镇,趁此机会,争取利用坚城,消耗贼军,坚壁清野。军民百姓,及早入城或者迁入关内来……现在下旨,还来得及。
朱棣却是有些犹豫,这其实就是乌龟流。
自太祖高皇帝开始,哪一次大明不是主动出击,按着鞑靼人捶
可现在好了,居然还要忍气吞声,实在有些不像话。
而且,边境实在太漫长了,一旦被鞑靼人突破了一处,大量的军民百姓就遭了殃,这个损失……也十分惨重。
这时,有人突然道:陛下,如果……鞑靼人今年不能发起进攻呢
众人猛地抬眼看去,不是张安世是谁
朱棣顿时瞪他一眼道:你懂个鸟,他敢下此衅书,就是指望今年与朕会猎!可见,他们已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鞑靼人以牧马为生,集结兵马比我大明快得多,朕亲征不亲征,这鞑靼汗,只怕也要来这一遭。朕是太了解这些鞑子了,他们历来不安分。
何况……
朱棣显得忧心忡忡:若是朕不予以反制,今岁这鞑靼人若是四处出击,而我大明没有作为,这在大宁的兀良哈部,早有叛心,未尝不会借此机会,与鞑靼人合流。
这兀良哈人,畏威而不怀德,朕倒还真有几分担心。
张安世却道:陛下,臣的意思是……如果鞑靼部内出现了混乱,以至于……无法出击……
混乱朱棣失笑道:咋啦,你们内千户所的人,还有本事给鞑靼部制造内乱
内千户所应该不可以。张安世苦笑道。
开玩笑,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你可以花钱收买他们的头领,可人家也是晓得轻重的。银子要收,但怎么也不可能连自己吃饭的家伙也砸了。
终究他们还是鞑靼人,没这么愚蠢。
当然……除非……鞑靼人自己先乱起来。
于是张安世道:臣有一个办法,不出三月,便教这鞑靼人群龙无首,自相残杀,不……臣看……三月还是有些短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五个月吧。
朱棣便奇怪地看着张安世:张卿有什么办法
张安世却是警惕地看着周遭的百官。
这百官虽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张安世这猥琐的表情,可他所表现出来的迟疑,大家却是能有所感受的。
心里大抵是,入你娘,你张安世居然防贼一样防我们
朱棣则道:鞑靼内乱这……真是无法想象,朕所预料的是……这鞑靼汗既是已磨刀霍霍,这就说明,他和他的亲信心腹之人,已经彻底的稳住了鞑靼诸部!否则,绝不会铤而走险,只怕张卿所言……未必能如愿。
世上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要真能内乱,那可就真的捡了一个大便宜了。
朱棣也不是莽夫,并不喜欢硬碰硬,毕竟硬碰硬就意味着损失,损失就是钱,无数的钱,打了水漂。
张安世没有多言,只是笑着道:陛下不如交给臣便是……只是……臣能暂时节制一下礼部吗
礼部朱棣皱眉,而后目光落在了礼部尚书郑赐的身上。
郑赐打了个哆嗦,立即露出不喜之色。
怎么感觉……好像有人盯上了他
不会吧,不会的吧,这张安世要取我郑赐而代之
他内心开始忧虑,随即便是纠结,只是此时陛下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却还是硬着头皮道:臣……臣……若是安南侯……当真有什么神机妙策,臣甘愿让贤。
也没让你让贤。朱棣听到了郑赐话音中的不甘不愿,怒道:不过教你暂时听他的,你他娘的脑子里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郑赐被骂得头也抬不起来,委屈巴巴地道:臣万死。
(本章完)
当然,这里的百官,只包括了在皇城附近的衙门。
至于应天府等其他衙门,却不在召见之列。
这些大臣,距离皇城近,只是此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
不过近来发生了太多咄咄怪事,大家倒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胡广和杨荣,还有那户部尚书夏原吉,却对此颇为好奇。
成国公和淇国公也来了,唯独魏国公,还留在孝陵,这祭祀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事。
朱棣老神在在地坐着,笑着道:张卿家,你的宝贝……怎的还没来
陛下,已让人去取了。
一会儿工夫,便见几个人气喘吁吁地抬着一个巨大的箱子来。
朱棣见这箱子并不精美,倒好像是地里挖出来的。
于是笑吟吟地道:这是什么
张安世也不耽误时间,在众目睽睽之下,随即就揭开了箱子。
霎时之间,便见足足二十个瓶子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这一个个瓶子……
许多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水晶瓶!
水晶瓶,价格极为高昂,高昂到什么地步呢
这玩意可以说是比黄金的价格还高。
这可是用天然的水晶,而且还需挑选出透明的材质,方才可以烧制出来,后世曾在战国墓中发现过水晶杯,价值不菲。
在大明,能站在这殿中的人,也绝非没有见识,一见这玩意,就晓得张安世下了血本。
足足一箱子的瓶子呢,都是用的水晶的材质。
单单这瓶子,价值就至少得一万两吧,有人心里嘀咕着。
只是这水晶瓶里头,似乎还装着与水晶同样晶莹剔透的液体。
朱棣皱眉道:你那里取来这么多的水晶
张安世心里想笑,这哪里是什么水晶,不过是……玻璃罢了。
不说有一句话说的好吗当你能随心所欲地烧出舍利的时候,那么伱距离烧出玻璃就不远了。
这话是张安世说的!
张安世道:这区区水晶,不值一提。陛下……请看这瓶中装着什么
朱棣下殿,饶有兴趣地绕着箱子走了一圈,疑惑不解地道:这是
张安世道:酒!
胡广看得奇怪:这酒水,也如此晶莹剔透吗
张安世直接道:正是。
倒是朱棣笑道:这是烧酒罢了,鞑靼人也爱喝,乃是用火烧了酒,蒸馏而来,不算什么。此酒很烈,只不过嘛……除了烈之外,一无是处!不但喝了之后,次日晨起头昏脑涨,入口也只有辛辣,这样的酒……也只有鞑靼人用以喝来给自己取暖用。
朱棣的上半生,就是追着鞑靼人按在地上捶的一生,对于这烧酒,就再了解不过了。
他对烧酒的印象并不好,虽然他偶尔也喝烈酒,可这酒毫无口感可言,副作用却是不少。
张安世在是笑吟吟地道:陛下所说的蒸馏之法,确实如此,可臣所用的,却是另一种方法,使这酒酒香绵长,且口感醇和,又保持了酒的烈度。
朱棣狐疑地看着张安世,道:是吗朕倒是看着你这水晶瓶,可比里头的酒要值钱多了。
张安世干笑,这瓶子,就是沙子烧出来的,可以说是一钱不值。
当然,这话他可不能说。
陛下与诸公,若有爱酒的,一试便知。
朱棣颔首,此时倒也有几分兴致,便道:朕本不提倡饮酒,饮酒难免误事,可喝一些酒自娱,却也无妨,所谓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来,给朕取杯盏来。
臣已取出来了。说着,张安世却从这箱子里,取出了一套杯盏。
只是一看,居然也是水晶制成,只不过……这水晶杯,实在太小,只有拇指大。
朱棣豪气干云地道:这样的小杯,喝来有什么滋味!
张安世亲自取了一瓶酒,扒开木塞子,道:陛下试一试就知道。
说也奇怪,这水晶瓶里,还塞了一个球,倒酒的时候,球恰好堵住了瓶口,如此一来,这酒并不是一下子涌出来,而是一点点地滴出来。
好在杯子小,一滴滴地下来后,片刻之后,这小杯子便被倒满了。
张安世道:还是请亦失哈公公先尝一尝。
亦失哈会意,知道是让他试过之后,再让陛下试一试。
朱棣却道:何须这样麻烦,取来。
他的话,不容质疑,亦失哈只好端着小杯,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把玩着手中的小杯,而后猛地朝自己口里一灌,这酒……确实和寻常的烧酒完全不同。
还未入口,便有一股浓郁的酒香,等入口之后,便感觉到有一种夹杂着甜酸苦辣的滋味刺激着他的整个味蕾。
喉头一辣,这酒水入腹,朱棣打了个激灵。
只是口里还留存着的残酒,依旧还是让朱棣禁不住为之浑身一热。
他皱眉,而后眉头舒展,笑了:不错,不错,好酒,此酒甚好,真他娘的对胃口。
朱棣说罢,便对群臣道:诸卿都来尝一尝,张卿,用小杯,不,倒半杯即可。
于是张安世便开始忙碌起来,将早已准备好的小杯,一个个倒了一半酒水,而后塞到文武大臣的手里。
胡广和杨荣脸色有点不太好,显然,他们对饮酒颇有抵触。
不过这个时代,饮酒和饮茶本都是风尚,尤其是冬日的时候,让人温一些黄酒,与人对酌,是很惬意的事。
张安世这酒水,完全避开了所有这个时代烧酒的缺点,可与此同时,却又将它的辛辣保留了下来,本就最适合饮酒人的口味。
成国公朱能最是猴急,当先喝下,眼睛也不由得一亮,赞不绝口。
朱棣兴致勃勃地道:诸卿以为如何。
朱能道:好酒,张安世大侄子,再给俺一杯。
张安世微笑道:差不多得了,不可贪杯。
朱能咕哝一声,却也知道此时场面不对,不好继续讨要。
这胡广不喜饮酒,尤其是朝堂上,让白官当廷饮酒,本就觉得有碍观瞻,却还是耐着性子,将酒饮下。于是,整个人辛辣的眼泪流下来,恨不得跺脚。
好不容易这一股劲头过去,却又觉得唇齿留香,口里还有几分回味,方才那种饮酒的辛辣之感,反而让他的身子火热起来,竟也不觉得昏沉,只觉得………好像体内的血液在疯狂地运转。
要知道,张安世所采用的酿法,和当下蒸馏的烧酒,完全不同。用的却是摊晾、加曲、堆积、入窖,同时还有馏酒的操作。
这原本是张安世,去岁的时候酿着玩的,毕竟这个时代的酒,都有缺陷。
譬如此时直接蒸馏的烧酒,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酒精勾兑之法,许多穷苦百姓,没有酒喝,便自行用这种蒸馏法,好处就在于它浪费的粮食少,酒精度数也高,只是味道和口感差罢了。
而至于黄酒,黄酒要吃起来,一方面浪费的粮食很多,因为提炼的酒精不充分,再加上因为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在喝时,不免需要先温热之后,才可去除大量的杂质。
陛下,此酒……倒是不错。杨荣喝过之后,打了个酒嗝,却上前道:只是……臣不知……这酒对我大明国计民生,又有何用
张安世自然杨荣话里的意思,便道:杨公放心,我不推广,也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不推广杨荣摆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这么长的时日,他也算是摸清楚了张安世的性子,这家伙干任何事,都有自己的主意,绝不是这样简单。
朱棣则是笑着道:这礼,颇有几分意思。
他不愿因为这个事,张安世惹来非议,索性直接道:这是张卿送朕的心意,朕在想,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所以请诸卿来品鉴……
他说罢,顿了顿。
其实这个时候,虽有杨荣和胡广对此不以为然的样子。
可实际上,这百官之中,许多人却直勾勾的盯着这酒。
毕竟爱喝酒的人不少,而这酒,显然喝过这一次,也不知以后喝得着,还是喝不着了。
何况这水晶瓶装的酒,价格……多半也只有宫廷才可享用了。
朱棣坐在殿上,殿下发生的事,一览无余,百官的态度不一,因而又笑道:张卿送朕一些酒,这是他的忠孝之心,这忠孝二字,怎可苛责呢来人,将这酒储藏起来,诸卿也放心,朕有节制,绝不贪杯。
朱棣其实还是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张安世这家伙……送的就这
此酒虽好,绝对算是佳酿,而且与其他御酒相比,重要的是特别。
只是现在,朱棣却当着群臣的面,也没有多问,而是继续道:此事,就算是揭过去了。
正说着,有人非常识趣地上前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
朱棣一看,却是礼部尚书郑赐。
这郑赐本是刑部尚书,却因为礼部尚书吕震被诛,所以取代了吕震,主掌礼部。
郑赐这个人,一向胆小,每一次上朝的时候,他从不发表意见。
每日瞎琢磨的就是,皇帝今日在想啥,明日在想啥。
可偏偏,他乃三朝老臣,算是建文朝里,等朱棣杀入南京,最先去迎王驾的人。
朱棣索性,便将自己瞧不上的刑部交给他。
等到礼部出缺,朱棣想了想,礼部朕也不在乎,索性就让郑赐这个谨慎的人来。
果然,郑赐很专业,他从上任迄今,从不给朱棣添麻烦,陛下说啥,他便说啥,而且很会揣摩圣心,皇帝看谁不顺眼,还没等动手呢,他便率先上奏弹劾。
混日子,他是专业的!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专业的人,居然在这个时候要奏事了。
朱棣道:何事
郑赐战战兢兢的,道:陛下,有鞑靼汗的书信来……
书信朱棣皱眉道:何时送来
前……前日……
朱棣却是怒了,绷起了脸道:前日送来的书信,为何今日来奏
这……
郑赐苦啊,接到书信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觉得其中的内容可能比较敏感。
礼部除了礼仪之外,还有外交的事宜,若是这书信里有什么触怒了龙颜的话,十有八九,陛下就要抓他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所以他很犹豫,倒是希望,将这书信奏给文渊阁,让文渊阁呈上。
不过胡广和杨荣也不是吃素的,表示可以呈上,但是你是礼部尚书,毕竟负责了各国邦交的事宜,所以应该一起去觐见。
这一下子,郑赐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度日如年,也就在这会,恰好见陛下高兴,觉得是大好的时机,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赶紧进言。
朱棣似乎也知道郑赐的性子,对他的胆小,很有认识。
据闻在历史上,这郑赐是被吓死的呢!
郑赐乖乖地将早已预备好的书信奉上。
亦失哈转送朱棣。
朱棣道:好歹也是一国之主,竟修书信来,呵……
他拆了信,细细一看,随即脸上果然露出了怒容。
郑赐的判断是正确的,里头肯定没有什么好话。
却不想,朱棣语出惊人道:朕要亲征。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大惊。
兵部尚书金忠立即站出来道:敢问陛下……
朱棣知道他要问什么,于是将书信扬了扬,便道:此信对朕甚为不恭,当然,朕大人有大量,自然不计较这些。可这鞑靼汗,却号称要集齐十万铁骑,袭我边镇……更是扬言,要先取辽东,再入喜峰口,与朕一决雌雄。
这话说罢,朝中许多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淇国公和成国公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只有金忠最是冷静,他道:陛下……鞑靼人若要袭击,为何要明示陛下,还要修书而来
朱棣恼怒地道:这是挑衅!
金忠道:鞑靼人作战,历来喜欢先发制人……最喜的乃是奇袭……
这么一提醒,朱棣若有所思起来,随即道:你的意思是……这其中有诈
顿了一下,却道:呵,朕在大漠,也有大量的细作,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看在眼里,他们若是奇袭,朕会不知吗
金忠道:虽是如此,所以他们已无法奇袭。可换一句话来说,陛下……这鞑靼汗如此明示,显然是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此时他们已开始集齐大军了,而现在挑衅,必然想要的是与陛下决战,这一点,臣也是如此的判断。
可他顿了顿,却又道: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此,我大明进剿鞑靼,必然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按着自己的计划,各路并进,以此做到直捣龙庭的目的。可他这一挑衅,却不得不让我大明,面对仓促集结兵马,北上与鞑靼人决战。陛下,如此仓促,这就等于是,鞑靼人以有备,打我大明无备,这先手,就让鞑靼人占了。
这金忠也算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代表了。
他看相的时候,看相的本事很专业。投靠了朱棣后,跟着姚广孝一起怂恿朱棣造反,也很专业。
如今做了兵部尚书,却是每日研究马政和军事,也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判断。
哪怕是朱棣,此时也不禁被他说动。
此时,只见他继续道:大军作战,若要做到犁庭扫穴,就必须得按着我大明的步骤来。陛下这些年,早对鞑靼人作战有过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不一而足,无一不是断鞑靼的根本。从选用的将军,到各路兵马的集结,再到运河的拓宽,粮草的转运。此等灭国之战,必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就说战机,陛下的计划,就打算选在开春,因为这个时候,鞑靼人虽然熬过了一个冬天,可是鞑靼人的战马,却经过了一个冬天之后,掉膘严重,骑兵的作战能力,大大地降低。士兵也很疲惫,而我大明,厉兵秣马,准备充分而齐备。对作战的路线,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侦查,这……才是确保完全胜利的基础。
可现在,鞑靼汗一个挑衅,显然他们早已准备妥当了,而我大明呢此等仓促应战,大量的人员和马匹,以及器械都未准备,军将们也还没有开始熟悉作战计划,甚至可以说,因为是仓促应战,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计划,不过是见招拆招。陛下……即便这时,我大明倾国而出,那战果最大,也不过是打退鞑靼人而已,可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小。各路大军,也一定会出现许多的失误。军队作战,失误积少成多之后,是要出大问题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臣愚见,我大明不可立即调拨军马,也不可仓促应战,而是选定来年开春,厉兵秣马,让战马、器械全部齐备,粮草悉数都已转运充足,预备征战的将军们,要率先进入大营,操演深入大漠行军布阵和对抗鞑靼骑兵的战法。等到来年开春,再各路并进,趁他们虚弱,直捣龙庭,一举将他们彻底捣毁。
朱棣也开始回过味来,不由道:鞑靼汗打的是这个主意吗呵……这鞑靼人,倒也诡计多端。
金忠则是又道:除此之外,今岁除了备战,还有许多事需要准备,譬如借此机会,即要一举歼灭鞑靼,那么兀良哈人首鼠两端,是否要稳住他们,使他们暂时能够安分至少,不要将他们推至鞑靼一边。还有朝鲜国,以及辽东诸部,至少征发他们的人力,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还有瓦剌人,瓦剌人虽也狼子野心,可一旦鞑靼人成为了大明的首要敌人,那么依旧可以派出人去,对其笼络,约定让瓦剌人包抄他们的后路。
兵者,乃国家大事,决不可因为对方的挑衅,便自己打乱自己的部署,鞑靼乃我大明心腹大患,那么我大明不打则矣,可一旦大军出动,就务必要做到攻其必克,战必胜之,谨慎的对待鞑靼人,更不可让对方一封挑衅的书信,牵着我大明的鼻子走。
臣这边,今岁开始……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尚需准备一年时间,来年开春,我大明精兵数十万,就可集中于北平一线,自山海关、喜峰口出击。锦衣卫这边,现在对鞑靼人的事颇有效果,可对于鞑靼的情况,有些地方还是没有摸透。臣以为,应该再细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一年的准备,到时即便陛下不亲自亲征,却也足以教鞑靼人永无翻身之地了。
金忠的一番话下来,朱棣总算冷静了下来。
作为统帅,他非常清楚,金忠之言,乃是正确的。
现在仓促出兵,确是太被动,战争的主动权,等于全数在鞑靼人的手里,他们袭击哪里,大明就不得不疲于奔命的救援哪里。
这样的打法,即便胜利,也无法对敌做到全歼,而且可能造成大量的损失。
朱棣沉吟道:只是……今岁怎么办这鞑靼汗已集结大军,只怕再有两三个月,便可能袭辽东和诸边镇,各路边镇和辽东的守备……一旦松懈,让他们钻了空子,朕恐怕……
金忠毫不犹豫地道:勒令北平和辽东一线的军马,坚决防守,各处关隘,加强防备。再调一大将,亲往辽东和北平坐镇,趁此机会,争取利用坚城,消耗贼军,坚壁清野。军民百姓,及早入城或者迁入关内来……现在下旨,还来得及。
朱棣却是有些犹豫,这其实就是乌龟流。
自太祖高皇帝开始,哪一次大明不是主动出击,按着鞑靼人捶
可现在好了,居然还要忍气吞声,实在有些不像话。
而且,边境实在太漫长了,一旦被鞑靼人突破了一处,大量的军民百姓就遭了殃,这个损失……也十分惨重。
这时,有人突然道:陛下,如果……鞑靼人今年不能发起进攻呢
众人猛地抬眼看去,不是张安世是谁
朱棣顿时瞪他一眼道:你懂个鸟,他敢下此衅书,就是指望今年与朕会猎!可见,他们已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鞑靼人以牧马为生,集结兵马比我大明快得多,朕亲征不亲征,这鞑靼汗,只怕也要来这一遭。朕是太了解这些鞑子了,他们历来不安分。
何况……
朱棣显得忧心忡忡:若是朕不予以反制,今岁这鞑靼人若是四处出击,而我大明没有作为,这在大宁的兀良哈部,早有叛心,未尝不会借此机会,与鞑靼人合流。
这兀良哈人,畏威而不怀德,朕倒还真有几分担心。
张安世却道:陛下,臣的意思是……如果鞑靼部内出现了混乱,以至于……无法出击……
混乱朱棣失笑道:咋啦,你们内千户所的人,还有本事给鞑靼部制造内乱
内千户所应该不可以。张安世苦笑道。
开玩笑,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你可以花钱收买他们的头领,可人家也是晓得轻重的。银子要收,但怎么也不可能连自己吃饭的家伙也砸了。
终究他们还是鞑靼人,没这么愚蠢。
当然……除非……鞑靼人自己先乱起来。
于是张安世道:臣有一个办法,不出三月,便教这鞑靼人群龙无首,自相残杀,不……臣看……三月还是有些短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五个月吧。
朱棣便奇怪地看着张安世:张卿有什么办法
张安世却是警惕地看着周遭的百官。
这百官虽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张安世这猥琐的表情,可他所表现出来的迟疑,大家却是能有所感受的。
心里大抵是,入你娘,你张安世居然防贼一样防我们
朱棣则道:鞑靼内乱这……真是无法想象,朕所预料的是……这鞑靼汗既是已磨刀霍霍,这就说明,他和他的亲信心腹之人,已经彻底的稳住了鞑靼诸部!否则,绝不会铤而走险,只怕张卿所言……未必能如愿。
世上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要真能内乱,那可就真的捡了一个大便宜了。
朱棣也不是莽夫,并不喜欢硬碰硬,毕竟硬碰硬就意味着损失,损失就是钱,无数的钱,打了水漂。
张安世没有多言,只是笑着道:陛下不如交给臣便是……只是……臣能暂时节制一下礼部吗
礼部朱棣皱眉,而后目光落在了礼部尚书郑赐的身上。
郑赐打了个哆嗦,立即露出不喜之色。
怎么感觉……好像有人盯上了他
不会吧,不会的吧,这张安世要取我郑赐而代之
他内心开始忧虑,随即便是纠结,只是此时陛下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却还是硬着头皮道:臣……臣……若是安南侯……当真有什么神机妙策,臣甘愿让贤。
也没让你让贤。朱棣听到了郑赐话音中的不甘不愿,怒道:不过教你暂时听他的,你他娘的脑子里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郑赐被骂得头也抬不起来,委屈巴巴地道:臣万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