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喜报
这一路过去,都是满目疮痍,清晨时分,本是各处村落都升腾起炊烟的时候。
可是……刘胜所过之处,却见所过的村落,竟大多听不到鸡犬相闻,也不见任何炊烟升腾。
偶尔有道旁的遗骨,无人收敛。
刘胜虽也深谙所谓官场变通之道,平日里也偶揩一些油水。
可见此景,也不禁潸然泪下。
好不容易到了庄子。
却见那庄子里竟有不少人。
刘胜快步进庄,竟不见那种大疫时的恐慌,也不见那家家披麻戴孝的惨景。
倒是有不少人,扶老携幼而来。
显然也是有不少人听到了风声,来到此庄寻医问药。
于是,差役不得不鸣锣开道,口里大呼:县令来了,县令来了,回避,回避。
只可惜……此等时候,却没有多少人理睬这些。
人都快没了,谁管你什么县令,天王老子来了也无用。
刘胜只好慌忙下轿。
放眼看去,这里虽是混乱不堪,却好像是沙漠中的绿洲,汪洋中的孤岛一般。
他挤入人群,好不容易进入了庄子的腹地,却见一个纶巾儒衫的读书人正坐着,随即……开始往一个個上前来的人鼻孔里拿着竹签刺入什么东西。
而得到他‘救治’的人,便千恩万谢。
这秀才显然已经十分疲惫了,脸上满是憔悴,此时却不得不强打起精神,依旧等待下一个人来。
刘胜看得眼睛发直。
这时,本地的地保听到铜锣声,忙寻到了刘胜:县尊……
刘胜指着那读书人道:怎么回事
此人有防疫之法,大疫滋生之后,他便开始在庄子里给人防疫,起初大家还不信,可到了后来,大家却发现,其他地方……许多人都染病了,唯有这个庄子的人……竟一个生病的都没有,县尊……现在四里八乡的人都听说了,人人来求医。
刘胜道:这……属实吗
小的亲眼所见的。地保道:这庄子里四百多口人,确实都活了。
刘胜听罢,真如五雷轰顶一般,身躯打了个摆子,脸色青红,嘴唇哆嗦:他……他……他真能治此疫……哎呀……哎呀……若……若是如此……那能救活多少人啊……
说罢,他两眼一黑,竟是一下子昏厥了过去。
众人便七手八脚地去救他,好不容易掐他的人中,总算这刘胜醒了。
刘胜张开眼,第一件事便是大笑:哈哈………哈哈……哈哈……百姓可以活命了,来,来人……快去请神仙,请神仙……
地保连忙压低声音道:县尊,县尊,可不能这样说啊,这李秀才可一向不喜欢别人叫他什么神仙,他是秀才,是读书人,而且他自己也说了,这防疫之法,乃是从书中学来的,这救治之术,与鬼神有什么相干。新笔趣阁
刘胜听罢,大为振奋,目光炯炯地道:对对对,我辈读书人,敬鬼神而远之,哎呀,是本县糊涂,糊涂了。
地保看刘胜已无大碍的样子,便道:县尊,我去请那李秀才来。
刘胜摇头:不可,不可,此人正在施救,本县去打扰他做什么!耽误了功夫,便少救几人。
顿了顿,刘胜又慎重地道:不过……让几个文吏,跟在他的左右,看他如何施救,看看能否学一学,到时在县里,不,是整个松江府,甚至是整个江南铺开。若单靠一人……太难了,这事你去问问。
地保点头,一会儿回来了,喜滋滋地道:那秀才说,他正苦于没有助手,尤其是缺能识文断字之人,正求之不得呢。
刘胜搓着手,兴奋得流下了泪来,喃喃道:好,好的很,把未染病的都召集起来,跟着学,本县……本县也能识文断字,本县也算一个。
地保大惊:县尊,这不劳您大驾,县尊您还担着整个县的干系呢。
刘胜骂道: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本县这县令还有什么事干事有轻重缓急,眼下最大的事,便是防疫救人,这人乃天下的根本,人都没了,其他的又有什么用
刘胜说的大义凛然,地保便再不敢说话。
刘胜又道:你速去县里,给县中教谕传本县的话,让他召集本县秀才、童生,速来此地。再命人给府里,还有应天府通报,要快!
地保护点头,便匆忙的去了。
于是刘胜和几个随来的文吏,便开始围到了那个叫李文生的秀才的身边,他们细细地观察,牢记着李文生的动作要领。
李文生似乎也明白,此时不是寒暄的时候,所以他虽一脸疲惫,却还是不忘开口:这叫种痘,此疫叫痘病,唯有对还未染疫之人种痘之后,他们就不怕被病感染了。只要不怕感染,事情就好办。许多痘病,不只是因为这恶疾引起,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得病之人,人人畏之如蛇蝎,病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顾而死。
顿了顿,李文生接着道: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让更多人的身体可以防痘,那么人心也就定了,定下来之后,病患也可得到妥善照顾,健全的人也不担心感染,这大疫,便可缓解。至于这痘……却是从牛那儿来的……你们先看我接痘,待会儿再去那个棚子里看看。
刘胜看得极认真,下意识地点头道:一定要扎破吗扎破了才能种痘
正是。李文生认真地道:现在得赶时间,此事不能拖延,可惜这里人力还是太少了,庄子里虽有不少的壮力,可附近的百姓实在来得太多,还有人抬了病人来,这病人是无法种痘的,不过好在,这里的人都不必担心染疫,至少可以照顾他们,所以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多叫人来。
刘胜现在已顾不上自己的县令身份了,对李文生的吩咐,只小鸡啄米地点头道:是是是,先生说的是。
李文生熟稔地给人接痘,一面摇头道:我可不是什么先生,我不过区区一秀才罢了。若不是侥幸看了一部书,知这防疫之法,只怕现在,这庄子里的许多人也活不成了。
刘胜震惊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神书
李文生很认真地道:这可不是神书,不,我的意思是……此书的作者,可不希望人们称其为神书,它在里头,特别记有纲要,说是天生万物养人,而人应该学习、观察、使用万物去拯救苍生的方法,起初我觉得此书可笑,可最后就是他给帮了大忙。
刘胜吃惊地道:此书可是哪一位古之神医所作
叫张什么什么安,我当时只匆忙地看了,记得一些内容,至于作者,倒是没有细看,实在惭愧得很。
刘胜不禁唏嘘:这一定是古代的大贤人,不只懂医,而且还怀有这般济世救民的念头。
几个时辰之后,县里的许多人来了。
都是一些暂时还算健康的,有文吏,有读书人。
大家都学着这李文生的法子,帮忙是其次,主要是学习方法,到时再让他们分散到各乡去。
李文生已十一个时辰没有睡觉了,教授了许多人要领之处,便疲惫地趴在庄子里的槐树底下本想歇一歇,谁料身子一靠着槐树,鼾声便起。
刘胜开始给人种痘,直到傍晚时分,来求医的人总算少了,身边又有不少文吏照应,这才清闲下来。
于是他吩咐一些读书人道:县城里头,安排一些种痘,还有现在最严重的风泾乡,胥浦乡,仙山乡,要多派几个人去,让所有还未染病的,立即接种,接种之后,抽调壮丁,救治染病的百姓,除此之外,向本地士绅,先筹借一万石粮,用以治病和防疫用,告诉他们,现在是同舟共济的时候,谁也别起小心思,当真闹到十室九空的地步,谁都要元气大伤,教他们知晓厉害。
噢,对了,先生还说过,这个时候,要多煮热水,清理一下水洼等地方,免得……再生其他的疫病,这样……本地的士绅,抽调一些人力出来,还有各地地保,要征一些丁,想法子上山砍柴,在各乡的路口处,用大锅煮水,而后分发。再教人清理一些县中一些污水坑,去吧。
交代完了,他依旧有些不放心。
到了大槐树下,看着已酣然大睡的李文生,倒是没有叫醒他,脱下自己的官服,盖在了李文生的身上。
他沉吟片刻,猛地想起什么,小声吩咐身边的人道:取笔墨,凭我一县之力,面对如此大疫,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立即奏报朝廷,告知这位李先生的情况,请朝廷尽力在周遭各府各县,提前种痘,如此……便是痘神亲自要下凡来肆虐,也要教他有来无回。赶紧取笔墨……
寻了一处地方,取了文房四宝,刘胜沉吟片刻,便开始修书,如实奏报了这里的情况,更将李文生的事奏报了个清楚,最后命人火速送往京城。
…………
此时的京城,已是人心惶惶了。
随着这消息不胫而走,要知道,这南京城距离松江虽有一些距离,可听闻,苏州那边,也出现了染病的情况,只怕这样蔓延下去,怕是南京城也自身难保。
这所有的灾情,人们最恐惧的反而是这种大疫,因为其他的灾害,无论是大水还是地崩,至少还是可见的。
可大疫这等事,却是无声无息,谁也不知道的,说不定自己一觉醒来,便立即处于恐惧的疾病之中了。
在这人心惶惶之中,许多人已经开始打算躲避了,大家都心想着往西走或许安全。
当然,更多人却是走不了的,绝大多数人,还在为下一顿奔波,出了城,全家老幼都要饿死。
朱棣接了一份又一份的奏报。
见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臣。
可实际上,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不是水灾和其他的灾害,至少还可以朝廷出动人力和物力,去缓解灾情。
御医们听说疫病,死也不敢去松江的,至于派大臣去巡视,这得了旨意的大臣,人已经两腿发软了。
朱棣在此时,也颇为恼火,却还是隐忍着。
因为他也清楚,这事他自己也拿不出什么章法来,也没办法强求别人。
今日又召了解缙等人觐见。
朱棣依旧阴沉着脸,拿着最新的一本奏疏道:就在昨夜,常州府有奏,也出现了一个病患,此病实在来得太快,可谓是摧枯拉朽。他娘的……这常州,只怕不日也要出大事了。
还有江阴县令,听闻情况之后,居然连夜逃了,朕……真是没有想到,世上竟有这样的庸官。这样的人,决不可轻饶,立即海捕,抄了他的家。
解缙等人不吭声,可也都能想象得到,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陛下是何等的愤怒。
世上竟还有这样的浑人。
不过到了非常时期,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其实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此时,又见朱棣道:常州府一旦蔓延,接下来……又是哪里呢不日……怕就要到镇江和南京了,诸卿……难道真没有策略吗
解缙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想了想,解缙苦笑道:陛下,历来此等大疫,都是一个办法。
朱棣看着解缙:什么办法。
等大疫过去。解缙回答道。
朱棣:……
朱棣的心头突然感到有点堵,最后叹了口气,无力地坐在了椅上,郁郁地道:这要死多少人啊。
解缙道:当然,朝廷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臣以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朱棣便道:你说罢。
解缙想了想道:不如大赦天下。
朱棣听罢,勃然大怒。
这一句话,让朱棣愤怒之处不是大赦天下四个字这样简单。
释放一些囚犯,其实也不算什么。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大赦天下的本质在于,皇帝惹怒了上天,因而上天降下了灾祸,来惩罚皇帝。
这涉及到的,乃是汉朝时最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
此时解缙说了大赦天下,可在朱棣的耳朵里听来,却是他朱棣做了许多失德的事,触怒了上天,所以才需通过大赦来缓解上天的愤怒。
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朕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得位也很正,上天应该是喜欢朕的。
见朱棣露出不悦之色,解缙便忙道:陛下息怒,臣没有其他意思,只是……
朱棣沉默了很久。
见朱棣一直抿着嘴不吭声,解缙有些担心起来。
最近他的情况很不好。
他能感觉到,太子和他疏远了。
当然,平日里确实是很亲近,可因为失去了汉王这个假想敌,他若是再在太子的面前说汉王的一些坏话,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太子地位稳固了,可反而使他对太子的影响下降了。
这就导致,太子将来做了天子,那也是因为他克继大统,这大位是从祖宗那儿承袭而来。
而不是靠解缙为首的这些人,为太子据理力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所获得。
解缙不禁有些气馁,总觉得近来诸事不顺,像是犯了小人。
就在此时,朱棣却突然道:那就大赦吧。
陛下。几个文渊阁大学士纷纷吃惊地看向朱棣。
显然,大多数人对于朱棣最终同意选择这样做,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朱棣叹了口气道:若是这样有用,就不妨去试一试吧,或许……当真有用呢
解缙道:陛下圣明。
朱棣此时的心情显然更郁郁了,叹道:关于救治的事,还是要想办法征募医户,能征募多少是多少,就算不能救治……至少可以安稳人心。
解缙点头:陛下,文渊阁待会儿就拟旨。
朱棣道:解卿家说的,也不无道理,如今到了这个时候,还是知天命尽人事吧。
解缙则安慰道:是啊,这个时候,只能稳住人心了,人心稳住了,大疫总会过去的。
朱棣带着几分希翼道:难道这大疫,真的没有办法吗
解缙道:陛下,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
朱棣沉默了片刻:治国平天下,何其难也。
解缙道:所以圣人才说,治天下最紧要的乃是教化百姓,只有百姓得到了教化,只要伦理纲常能深入人心,那么……上天无论降下祸福,百姓们都能安分守己。
就说现在南京城里,不少人便因大疫而人心惶惶,以至流言四起,京城内外不安,臣以为这是教化不兴的缘故。
朱棣没说什么,此时也没什么心思继续去听这些说教。
若在往日,只怕早就跳起来骂娘了。
可朱棣这一次居然心灰意冷的样子。
倒是让解缙心里颇为愉快,朱棣这个人……过于注重军功,而对文治没什么兴趣。
今日好不容易逮着了机会,总算可以说教一通,好让陛下知道,这治天下的根本,可不是靠马上得来的。
还是许多的士大夫,还有地方的乡绅,通过儒家的礼教和乡约乡规来使百姓们顺从,只有如此,那么这天下也就可以大兴,区区灾祸,终究是会过去的。
朱棣却只觉得这些话,他懒得反驳,不过是厌烦而已。
他甚至此刻,恨不得回北平去,自己带着军马去横扫大漠,将这天下的事,都丢给太子。
尤其是解缙这些人……
只是解缙的话,虽然讨厌,可朱棣却知道,这乃是绝大多数百官的想法。
无论朝廷发生什么事,能不能解决,都先要来一套所谓文治的说教。
好像离开了这些,天下就要大乱似的。
于是心烦意燥的朱棣,直接站了起来,正待要拂袖而去。
却在这个时候,有宦官匆匆进来道:陛下,陛下,松江府华亭县有急奏,有急奏!
朱棣听罢,脸色顿时就更阴沉几分了,眼下几乎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只要涉及到大疫的奏报,内廷都可畅通无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第一时间奏报。
正因如此,这宦官才不管不顾的进来。
朱棣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亭肯定又出了什么事。
只是眼下,整个松江府都是生灵涂炭,华亭还能报上来什么急奏呢十室九空吗
朱棣深吸一口气,强打起了精神,便道:拿来。
亦失哈忙是上前去,接过了奏报,随即送到了朱棣的手上。
朱棣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奏疏,低头一看:臣华亭县刘胜奏:华亭告急,百姓病死者十之一二,臣不甚恐惧,今知一人,竟得防疫之法,此法曰种痘,得此法之人,乃是本县生员,姓李名文生,得一奇书,照此书施救,可使百姓不染瘟疫。
其所在庄村,竟无一人染疫,此臣亲眼所见,果然效果显著……皇天佑好生之德,今得此法,普天同庆,臣已命文吏、生员,习得此法,大疫之下,当推而广之,方可救人于水火……
朱棣越看,神色越是显得诡异。
见朱棣痴痴地看着那奏疏,不发一言。
解缙等人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以为又是什么糟糕的事,让情绪易怒的陛下又勃然大怒,因此大气不敢出。
可朱棣很久没动静,解缙才低声道:陛下……陛下……
朱棣这才茫然地抬起了头,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解缙。
解缙道:陛下……不知这奏报之中……
朱棣却道:你们……谁知道这李文生是何人
李文生
大学士面面相觑。
这个名字……实在闻所未闻。
此人……可是华亭县令
朱棣摇头:这是一个秀才。
一个秀才
陛下为何会关心一个秀才
莫非……有人借大疫谋反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大灾时节,再加上落第的秀才,基本上是所有谋反材料里的两个重要条件。
许多谋反大案之中,都有这两个关键词。
只见朱棣继续道:此人……有大德啊,他一人……救活了不知数百还是上千人……不不不……此人所救的,又何止这些呢……
见众人还是不解。
朱棣想要咧嘴笑。
可很快……朱棣又有疑虑,这是真的吗这奏报是否真实呢
若是奏报有误,岂不是白高兴一场了
谨慎起见,朱棣隐忍着笑容,将奏报给亦失哈:给众卿传阅,给他们看看。
一头雾水的解缙众人,一个个看过奏疏,也都是瞠目结舌。
解缙道:陛下……此事当真吗
华亭县令……此人如何
这……
朱棣冷冷地看着解缙:有什么话……不妨直言。
解缙道:华亭县令,乃国子学生出身,臣见过他,他谈吐有些粗鄙,臣担心他的奏报不可信。
对于这个人的情况,作为大学士的解缙有一些了解。
可以说,大明现在的大臣,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途出身,如解缙这样的,就是正儿八经的进士。
还有一批,就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因为大臣和官员杀的太多了,杀掉了一批,便立即需要有人取代,于是……国子学就成了预备役这些人,今日还在国子学里混日子,第二天就被拉去做官。
简单,粗暴。
若是干的不怎么样,可能第三天,又丢了脑袋。
是以,那时候大家都在过山车,所谓人生大起大落,你不到明天,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点啥。
华亭县令刘胜,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出身的人。
当然,等到太祖高皇帝之后,正途出身的大臣,如解缙这样的人开始进入中枢之后,他们虽还保留着官身,但基本上仕途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
在正途出身的大臣眼里,他们是被鄙夷的对象,解缙不喜欢这些人,认为这些人根本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朱棣听到解缙的评价,也不禁犹豫起来,看向胡广和杨荣。
胡广没做声。
但是杨荣却道:此等事,他一县令,岂敢瞒报此次大疫,并非只是华亭一县,这胡乱奏报,对他有何好处臣倒因为,不若姑且信之,眼下当务之急,是朝廷必须得有一个用得上劲的地方,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救治之方。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应该立即派人去了解情况,若是当真管用,要立即推而广之。陛下……这事等不得了啊。
朱棣深吸一口气:卿家所言,颇有道理,朕没有想到,一个秀才……有这样大的本事,若真管用,这就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是真正你们口中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啊。
朱棣振奋精神:派出人员,下旨,立即命所有的医户,往华亭……
朱棣道:这秀才若是当真能救人,依朕看来……他可以封侯。
众人听罢,心里震撼。
封侯……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细细一想,如此大功,即便封侯,也无可挑剔。
……………………
哭一下,同学们,求月票。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可是……刘胜所过之处,却见所过的村落,竟大多听不到鸡犬相闻,也不见任何炊烟升腾。
偶尔有道旁的遗骨,无人收敛。
刘胜虽也深谙所谓官场变通之道,平日里也偶揩一些油水。
可见此景,也不禁潸然泪下。
好不容易到了庄子。
却见那庄子里竟有不少人。
刘胜快步进庄,竟不见那种大疫时的恐慌,也不见那家家披麻戴孝的惨景。
倒是有不少人,扶老携幼而来。
显然也是有不少人听到了风声,来到此庄寻医问药。
于是,差役不得不鸣锣开道,口里大呼:县令来了,县令来了,回避,回避。
只可惜……此等时候,却没有多少人理睬这些。
人都快没了,谁管你什么县令,天王老子来了也无用。
刘胜只好慌忙下轿。
放眼看去,这里虽是混乱不堪,却好像是沙漠中的绿洲,汪洋中的孤岛一般。
他挤入人群,好不容易进入了庄子的腹地,却见一个纶巾儒衫的读书人正坐着,随即……开始往一个個上前来的人鼻孔里拿着竹签刺入什么东西。
而得到他‘救治’的人,便千恩万谢。
这秀才显然已经十分疲惫了,脸上满是憔悴,此时却不得不强打起精神,依旧等待下一个人来。
刘胜看得眼睛发直。
这时,本地的地保听到铜锣声,忙寻到了刘胜:县尊……
刘胜指着那读书人道:怎么回事
此人有防疫之法,大疫滋生之后,他便开始在庄子里给人防疫,起初大家还不信,可到了后来,大家却发现,其他地方……许多人都染病了,唯有这个庄子的人……竟一个生病的都没有,县尊……现在四里八乡的人都听说了,人人来求医。
刘胜道:这……属实吗
小的亲眼所见的。地保道:这庄子里四百多口人,确实都活了。
刘胜听罢,真如五雷轰顶一般,身躯打了个摆子,脸色青红,嘴唇哆嗦:他……他……他真能治此疫……哎呀……哎呀……若……若是如此……那能救活多少人啊……
说罢,他两眼一黑,竟是一下子昏厥了过去。
众人便七手八脚地去救他,好不容易掐他的人中,总算这刘胜醒了。
刘胜张开眼,第一件事便是大笑:哈哈………哈哈……哈哈……百姓可以活命了,来,来人……快去请神仙,请神仙……
地保连忙压低声音道:县尊,县尊,可不能这样说啊,这李秀才可一向不喜欢别人叫他什么神仙,他是秀才,是读书人,而且他自己也说了,这防疫之法,乃是从书中学来的,这救治之术,与鬼神有什么相干。新笔趣阁
刘胜听罢,大为振奋,目光炯炯地道:对对对,我辈读书人,敬鬼神而远之,哎呀,是本县糊涂,糊涂了。
地保看刘胜已无大碍的样子,便道:县尊,我去请那李秀才来。
刘胜摇头:不可,不可,此人正在施救,本县去打扰他做什么!耽误了功夫,便少救几人。
顿了顿,刘胜又慎重地道:不过……让几个文吏,跟在他的左右,看他如何施救,看看能否学一学,到时在县里,不,是整个松江府,甚至是整个江南铺开。若单靠一人……太难了,这事你去问问。
地保点头,一会儿回来了,喜滋滋地道:那秀才说,他正苦于没有助手,尤其是缺能识文断字之人,正求之不得呢。
刘胜搓着手,兴奋得流下了泪来,喃喃道:好,好的很,把未染病的都召集起来,跟着学,本县……本县也能识文断字,本县也算一个。
地保大惊:县尊,这不劳您大驾,县尊您还担着整个县的干系呢。
刘胜骂道: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本县这县令还有什么事干事有轻重缓急,眼下最大的事,便是防疫救人,这人乃天下的根本,人都没了,其他的又有什么用
刘胜说的大义凛然,地保便再不敢说话。
刘胜又道:你速去县里,给县中教谕传本县的话,让他召集本县秀才、童生,速来此地。再命人给府里,还有应天府通报,要快!
地保护点头,便匆忙的去了。
于是刘胜和几个随来的文吏,便开始围到了那个叫李文生的秀才的身边,他们细细地观察,牢记着李文生的动作要领。
李文生似乎也明白,此时不是寒暄的时候,所以他虽一脸疲惫,却还是不忘开口:这叫种痘,此疫叫痘病,唯有对还未染疫之人种痘之后,他们就不怕被病感染了。只要不怕感染,事情就好办。许多痘病,不只是因为这恶疾引起,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得病之人,人人畏之如蛇蝎,病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顾而死。
顿了顿,李文生接着道: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让更多人的身体可以防痘,那么人心也就定了,定下来之后,病患也可得到妥善照顾,健全的人也不担心感染,这大疫,便可缓解。至于这痘……却是从牛那儿来的……你们先看我接痘,待会儿再去那个棚子里看看。
刘胜看得极认真,下意识地点头道:一定要扎破吗扎破了才能种痘
正是。李文生认真地道:现在得赶时间,此事不能拖延,可惜这里人力还是太少了,庄子里虽有不少的壮力,可附近的百姓实在来得太多,还有人抬了病人来,这病人是无法种痘的,不过好在,这里的人都不必担心染疫,至少可以照顾他们,所以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多叫人来。
刘胜现在已顾不上自己的县令身份了,对李文生的吩咐,只小鸡啄米地点头道:是是是,先生说的是。
李文生熟稔地给人接痘,一面摇头道:我可不是什么先生,我不过区区一秀才罢了。若不是侥幸看了一部书,知这防疫之法,只怕现在,这庄子里的许多人也活不成了。
刘胜震惊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神书
李文生很认真地道:这可不是神书,不,我的意思是……此书的作者,可不希望人们称其为神书,它在里头,特别记有纲要,说是天生万物养人,而人应该学习、观察、使用万物去拯救苍生的方法,起初我觉得此书可笑,可最后就是他给帮了大忙。
刘胜吃惊地道:此书可是哪一位古之神医所作
叫张什么什么安,我当时只匆忙地看了,记得一些内容,至于作者,倒是没有细看,实在惭愧得很。
刘胜不禁唏嘘:这一定是古代的大贤人,不只懂医,而且还怀有这般济世救民的念头。
几个时辰之后,县里的许多人来了。
都是一些暂时还算健康的,有文吏,有读书人。
大家都学着这李文生的法子,帮忙是其次,主要是学习方法,到时再让他们分散到各乡去。
李文生已十一个时辰没有睡觉了,教授了许多人要领之处,便疲惫地趴在庄子里的槐树底下本想歇一歇,谁料身子一靠着槐树,鼾声便起。
刘胜开始给人种痘,直到傍晚时分,来求医的人总算少了,身边又有不少文吏照应,这才清闲下来。
于是他吩咐一些读书人道:县城里头,安排一些种痘,还有现在最严重的风泾乡,胥浦乡,仙山乡,要多派几个人去,让所有还未染病的,立即接种,接种之后,抽调壮丁,救治染病的百姓,除此之外,向本地士绅,先筹借一万石粮,用以治病和防疫用,告诉他们,现在是同舟共济的时候,谁也别起小心思,当真闹到十室九空的地步,谁都要元气大伤,教他们知晓厉害。
噢,对了,先生还说过,这个时候,要多煮热水,清理一下水洼等地方,免得……再生其他的疫病,这样……本地的士绅,抽调一些人力出来,还有各地地保,要征一些丁,想法子上山砍柴,在各乡的路口处,用大锅煮水,而后分发。再教人清理一些县中一些污水坑,去吧。
交代完了,他依旧有些不放心。
到了大槐树下,看着已酣然大睡的李文生,倒是没有叫醒他,脱下自己的官服,盖在了李文生的身上。
他沉吟片刻,猛地想起什么,小声吩咐身边的人道:取笔墨,凭我一县之力,面对如此大疫,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立即奏报朝廷,告知这位李先生的情况,请朝廷尽力在周遭各府各县,提前种痘,如此……便是痘神亲自要下凡来肆虐,也要教他有来无回。赶紧取笔墨……
寻了一处地方,取了文房四宝,刘胜沉吟片刻,便开始修书,如实奏报了这里的情况,更将李文生的事奏报了个清楚,最后命人火速送往京城。
…………
此时的京城,已是人心惶惶了。
随着这消息不胫而走,要知道,这南京城距离松江虽有一些距离,可听闻,苏州那边,也出现了染病的情况,只怕这样蔓延下去,怕是南京城也自身难保。
这所有的灾情,人们最恐惧的反而是这种大疫,因为其他的灾害,无论是大水还是地崩,至少还是可见的。
可大疫这等事,却是无声无息,谁也不知道的,说不定自己一觉醒来,便立即处于恐惧的疾病之中了。
在这人心惶惶之中,许多人已经开始打算躲避了,大家都心想着往西走或许安全。
当然,更多人却是走不了的,绝大多数人,还在为下一顿奔波,出了城,全家老幼都要饿死。
朱棣接了一份又一份的奏报。
见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臣。
可实际上,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不是水灾和其他的灾害,至少还可以朝廷出动人力和物力,去缓解灾情。
御医们听说疫病,死也不敢去松江的,至于派大臣去巡视,这得了旨意的大臣,人已经两腿发软了。
朱棣在此时,也颇为恼火,却还是隐忍着。
因为他也清楚,这事他自己也拿不出什么章法来,也没办法强求别人。
今日又召了解缙等人觐见。
朱棣依旧阴沉着脸,拿着最新的一本奏疏道:就在昨夜,常州府有奏,也出现了一个病患,此病实在来得太快,可谓是摧枯拉朽。他娘的……这常州,只怕不日也要出大事了。
还有江阴县令,听闻情况之后,居然连夜逃了,朕……真是没有想到,世上竟有这样的庸官。这样的人,决不可轻饶,立即海捕,抄了他的家。
解缙等人不吭声,可也都能想象得到,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陛下是何等的愤怒。
世上竟还有这样的浑人。
不过到了非常时期,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其实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此时,又见朱棣道:常州府一旦蔓延,接下来……又是哪里呢不日……怕就要到镇江和南京了,诸卿……难道真没有策略吗
解缙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想了想,解缙苦笑道:陛下,历来此等大疫,都是一个办法。
朱棣看着解缙:什么办法。
等大疫过去。解缙回答道。
朱棣:……
朱棣的心头突然感到有点堵,最后叹了口气,无力地坐在了椅上,郁郁地道:这要死多少人啊。
解缙道:当然,朝廷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臣以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朱棣便道:你说罢。
解缙想了想道:不如大赦天下。
朱棣听罢,勃然大怒。
这一句话,让朱棣愤怒之处不是大赦天下四个字这样简单。
释放一些囚犯,其实也不算什么。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大赦天下的本质在于,皇帝惹怒了上天,因而上天降下了灾祸,来惩罚皇帝。
这涉及到的,乃是汉朝时最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
此时解缙说了大赦天下,可在朱棣的耳朵里听来,却是他朱棣做了许多失德的事,触怒了上天,所以才需通过大赦来缓解上天的愤怒。
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朕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得位也很正,上天应该是喜欢朕的。
见朱棣露出不悦之色,解缙便忙道:陛下息怒,臣没有其他意思,只是……
朱棣沉默了很久。
见朱棣一直抿着嘴不吭声,解缙有些担心起来。
最近他的情况很不好。
他能感觉到,太子和他疏远了。
当然,平日里确实是很亲近,可因为失去了汉王这个假想敌,他若是再在太子的面前说汉王的一些坏话,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太子地位稳固了,可反而使他对太子的影响下降了。
这就导致,太子将来做了天子,那也是因为他克继大统,这大位是从祖宗那儿承袭而来。
而不是靠解缙为首的这些人,为太子据理力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所获得。
解缙不禁有些气馁,总觉得近来诸事不顺,像是犯了小人。
就在此时,朱棣却突然道:那就大赦吧。
陛下。几个文渊阁大学士纷纷吃惊地看向朱棣。
显然,大多数人对于朱棣最终同意选择这样做,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朱棣叹了口气道:若是这样有用,就不妨去试一试吧,或许……当真有用呢
解缙道:陛下圣明。
朱棣此时的心情显然更郁郁了,叹道:关于救治的事,还是要想办法征募医户,能征募多少是多少,就算不能救治……至少可以安稳人心。
解缙点头:陛下,文渊阁待会儿就拟旨。
朱棣道:解卿家说的,也不无道理,如今到了这个时候,还是知天命尽人事吧。
解缙则安慰道:是啊,这个时候,只能稳住人心了,人心稳住了,大疫总会过去的。
朱棣带着几分希翼道:难道这大疫,真的没有办法吗
解缙道:陛下,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
朱棣沉默了片刻:治国平天下,何其难也。
解缙道:所以圣人才说,治天下最紧要的乃是教化百姓,只有百姓得到了教化,只要伦理纲常能深入人心,那么……上天无论降下祸福,百姓们都能安分守己。
就说现在南京城里,不少人便因大疫而人心惶惶,以至流言四起,京城内外不安,臣以为这是教化不兴的缘故。
朱棣没说什么,此时也没什么心思继续去听这些说教。
若在往日,只怕早就跳起来骂娘了。
可朱棣这一次居然心灰意冷的样子。
倒是让解缙心里颇为愉快,朱棣这个人……过于注重军功,而对文治没什么兴趣。
今日好不容易逮着了机会,总算可以说教一通,好让陛下知道,这治天下的根本,可不是靠马上得来的。
还是许多的士大夫,还有地方的乡绅,通过儒家的礼教和乡约乡规来使百姓们顺从,只有如此,那么这天下也就可以大兴,区区灾祸,终究是会过去的。
朱棣却只觉得这些话,他懒得反驳,不过是厌烦而已。
他甚至此刻,恨不得回北平去,自己带着军马去横扫大漠,将这天下的事,都丢给太子。
尤其是解缙这些人……
只是解缙的话,虽然讨厌,可朱棣却知道,这乃是绝大多数百官的想法。
无论朝廷发生什么事,能不能解决,都先要来一套所谓文治的说教。
好像离开了这些,天下就要大乱似的。
于是心烦意燥的朱棣,直接站了起来,正待要拂袖而去。
却在这个时候,有宦官匆匆进来道:陛下,陛下,松江府华亭县有急奏,有急奏!
朱棣听罢,脸色顿时就更阴沉几分了,眼下几乎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只要涉及到大疫的奏报,内廷都可畅通无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第一时间奏报。
正因如此,这宦官才不管不顾的进来。
朱棣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亭肯定又出了什么事。
只是眼下,整个松江府都是生灵涂炭,华亭还能报上来什么急奏呢十室九空吗
朱棣深吸一口气,强打起了精神,便道:拿来。
亦失哈忙是上前去,接过了奏报,随即送到了朱棣的手上。
朱棣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奏疏,低头一看:臣华亭县刘胜奏:华亭告急,百姓病死者十之一二,臣不甚恐惧,今知一人,竟得防疫之法,此法曰种痘,得此法之人,乃是本县生员,姓李名文生,得一奇书,照此书施救,可使百姓不染瘟疫。
其所在庄村,竟无一人染疫,此臣亲眼所见,果然效果显著……皇天佑好生之德,今得此法,普天同庆,臣已命文吏、生员,习得此法,大疫之下,当推而广之,方可救人于水火……
朱棣越看,神色越是显得诡异。
见朱棣痴痴地看着那奏疏,不发一言。
解缙等人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以为又是什么糟糕的事,让情绪易怒的陛下又勃然大怒,因此大气不敢出。
可朱棣很久没动静,解缙才低声道:陛下……陛下……
朱棣这才茫然地抬起了头,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解缙。
解缙道:陛下……不知这奏报之中……
朱棣却道:你们……谁知道这李文生是何人
李文生
大学士面面相觑。
这个名字……实在闻所未闻。
此人……可是华亭县令
朱棣摇头:这是一个秀才。
一个秀才
陛下为何会关心一个秀才
莫非……有人借大疫谋反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大灾时节,再加上落第的秀才,基本上是所有谋反材料里的两个重要条件。
许多谋反大案之中,都有这两个关键词。
只见朱棣继续道:此人……有大德啊,他一人……救活了不知数百还是上千人……不不不……此人所救的,又何止这些呢……
见众人还是不解。
朱棣想要咧嘴笑。
可很快……朱棣又有疑虑,这是真的吗这奏报是否真实呢
若是奏报有误,岂不是白高兴一场了
谨慎起见,朱棣隐忍着笑容,将奏报给亦失哈:给众卿传阅,给他们看看。
一头雾水的解缙众人,一个个看过奏疏,也都是瞠目结舌。
解缙道:陛下……此事当真吗
华亭县令……此人如何
这……
朱棣冷冷地看着解缙:有什么话……不妨直言。
解缙道:华亭县令,乃国子学生出身,臣见过他,他谈吐有些粗鄙,臣担心他的奏报不可信。
对于这个人的情况,作为大学士的解缙有一些了解。
可以说,大明现在的大臣,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途出身,如解缙这样的,就是正儿八经的进士。
还有一批,就是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因为大臣和官员杀的太多了,杀掉了一批,便立即需要有人取代,于是……国子学就成了预备役这些人,今日还在国子学里混日子,第二天就被拉去做官。
简单,粗暴。
若是干的不怎么样,可能第三天,又丢了脑袋。
是以,那时候大家都在过山车,所谓人生大起大落,你不到明天,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点啥。
华亭县令刘胜,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出身的人。
当然,等到太祖高皇帝之后,正途出身的大臣,如解缙这样的人开始进入中枢之后,他们虽还保留着官身,但基本上仕途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
在正途出身的大臣眼里,他们是被鄙夷的对象,解缙不喜欢这些人,认为这些人根本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朱棣听到解缙的评价,也不禁犹豫起来,看向胡广和杨荣。
胡广没做声。
但是杨荣却道:此等事,他一县令,岂敢瞒报此次大疫,并非只是华亭一县,这胡乱奏报,对他有何好处臣倒因为,不若姑且信之,眼下当务之急,是朝廷必须得有一个用得上劲的地方,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救治之方。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应该立即派人去了解情况,若是当真管用,要立即推而广之。陛下……这事等不得了啊。
朱棣深吸一口气:卿家所言,颇有道理,朕没有想到,一个秀才……有这样大的本事,若真管用,这就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是真正你们口中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啊。
朱棣振奋精神:派出人员,下旨,立即命所有的医户,往华亭……
朱棣道:这秀才若是当真能救人,依朕看来……他可以封侯。
众人听罢,心里震撼。
封侯……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细细一想,如此大功,即便封侯,也无可挑剔。
……………………
哭一下,同学们,求月票。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