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外婆的葬礼
乔葭在外婆的葬礼上见到了那一大家子。
听说外婆去世的两个月前曾收到一份保单,保险人员当时送保单到家,亲手交给外婆,外婆打开一看,发现收益栏处赫然写着一个她不认识的名字。
后来外婆才知道,原来外公在外面有一个小家,那个家儿孙满堂,反而外婆成了一个外人。
外婆被瞒了几十年,她不哭不闹,也没找外公撒气,回家收拾好行囊就踏上了去往大城市的路。
九月初的南方小镇,台风席卷整个华东,外婆在路上遭遇超强台风,与当地人一起躲在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学里,这两天两夜,外婆的身体情况急速恶化,被当地干部送回来时已经奄奄一息。
乔葭听说,外婆在避难所的时候还曾打听去南城的路怎么走。
原来那时,外婆背着行囊是要去找她的,可她却连外婆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葬礼过后,乔葭开始收拾外婆的遗物。
外婆一生节俭,小的时候家里穷,十七岁嫁给外公时也是一穷二白,外公是个读书人,外婆跟了他后省吃俭用,所有精力都用在操持这个家上,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舍得给自己买。
“少了一样。”乔葭喃喃自语,翻遍所有角落都没找到那件少了的首饰。
那是外婆七十大寿,乔葭买来送给外婆的玉镯,她怕外婆不舍得戴,骗她是便宜货,但外婆拿出一块红布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说留着将来给她做嫁妆。
外婆总怕乔葭爹不疼娘不爱的,以后嫁了人受欺负,偷偷给乔葭攒着嫁妆,那么点钱,对外婆来说却是全部。
外公林文胜穿着一身素衣进来,看见乔葭翻箱倒柜皱起眉头:“你在找什么?”
跟他一起进来的还有那个女人,与外公组成了另一个小家的主人公,如今已经白发苍苍,难听的话乔葭说不出口,但终归是她抢了别人的家。
外公退休后加入了镇上的书法协会,每天写字逗鸟,生活惬意,那时书法协会经常组织协会成员去市里参加研讨会,有时候是三五天,有时候一周甚至更长,外公对这类活动格外积极,几乎一次不落。
现在乔葭明白了,这哪是去参加什么研讨会,是去隔壁自己另一个家一家团圆去了。
乔葭忽然瞥见那只皱成橘皮一般的手腕,眯着眼睛笑了一下:“找到了,原来在这儿呢。”
她抓住那位老太太的手,礼貌地问:“你自己脱还是我帮你脱?”
老太太懵了:“你想干什么?这是你外公送我的礼物。”
乔葭没忍住,呵地一声笑了出来,外公不愧是读书人,借花献佛这种事没人比他更会。
“这是五年前我送给外婆的礼物。”
屋内突然安静下来,针落可闻。
外面的天不知何时已经阴沉,厚厚的云层这盖住光线,不多久就要下暴雨了。
尽管已是初秋,气温却居高不下,身上总黏黏糊糊,搅得人心烦意乱。
外公叫乔葭放手,好声好气地解释:“乔葭,手镯都长得一样,这只不是你外婆的,是我另外买的。”
“外公真是年纪大了,不仅分不清一只镯子,连自己的老婆都分不清。”
外公被她气的脸色铁青,可他已经80岁了,年轻时身上那股威严淡了大半,乔葭也不再是那个怕被外公棍棒伺候的小女孩。
她不顾外公已经黑下来的脸,执意要把那只镯子扒拉下来。
老太太担忧地想缩回自己的手,这只镯子她很喜欢,越戴越透亮,说明是好东西。
纠缠到最后,乔葭也没有耐心了,抓着她的手往桌上使劲一砸。
镯子瞬间四分五裂,惊得老太太双目瞪圆,惊叫出声。
林文胜气得大骂:“你的教养呢?就是这么对长辈的?她七十多岁的人经得住你这么恐吓?”
“我外婆七十多岁的人,你倒是没想过她一个人去外面会不会出事,她走那天,镇上和新闻都在播报台风信息,但你没关心过她,你甚至都不知道她走了。”
乔葭吸了吸鼻子,眼圈通红,外婆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她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就走了,这个她守了一辈子的家,到最后成了埋葬她的地方。
她一心一意对待的丈夫,骗了她几十年,她辛辛苦苦替家里省下来的钱,都被用在另一个家庭里。
想想都窒息绝望。
乔葭的外婆,一辈子本本分分,17岁嫁给外公,勤勤恳恳地种地养家,后来辛辛苦苦地在纺织厂上班,他们都说外婆嫁了个读书人,那时能读上书的条件都不差,外婆老骄傲了,觉得自己运气好,一辈子都在伺候她觉得自己运气好才得来的这个丈夫。
结果呢?到了75岁,突然发现天塌了。
乔葭跟外公大吵一架,左邻右舍纷纷探头探脑,有的是看笑话,有的是真担心,后来外公领着那位老太太气冲冲地走了,留下一地鸡毛。
到了后半夜,乔葭在外婆的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想象着外婆得知外公在外面还有另一个家时是什么心情。
她越想越懊悔,这几年,她工作不顺,生活焦头烂额,每年过年都承诺外婆会回来,但都食言了,算一算,她已经有三年没回过小镇了。
乔葭越发觉得自己不孝,摊上个不靠谱的妈,十五岁把她丢给外婆照顾,外婆辛辛苦苦供她上学,临到头她却连外婆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屋内冷飕飕的,窗口总有阴森森的气息飘进来,乔葭总觉得外婆还没走,也许她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正在乔葭看不见的地方看着她。
眼皮沉的厉害,乔葭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觉得似乎有人站在自己的床头。
再睁眼时,天亮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缝泄进来。
乔葭双眼哭得核桃一样肿,她头疼地拍着自己的脑袋,忽然听到外面一声清脆的要喝。
——“葛慧敏,三轮车都到桥头了,你快跟上,咱上集市去。”
听说外婆去世的两个月前曾收到一份保单,保险人员当时送保单到家,亲手交给外婆,外婆打开一看,发现收益栏处赫然写着一个她不认识的名字。
后来外婆才知道,原来外公在外面有一个小家,那个家儿孙满堂,反而外婆成了一个外人。
外婆被瞒了几十年,她不哭不闹,也没找外公撒气,回家收拾好行囊就踏上了去往大城市的路。
九月初的南方小镇,台风席卷整个华东,外婆在路上遭遇超强台风,与当地人一起躲在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学里,这两天两夜,外婆的身体情况急速恶化,被当地干部送回来时已经奄奄一息。
乔葭听说,外婆在避难所的时候还曾打听去南城的路怎么走。
原来那时,外婆背着行囊是要去找她的,可她却连外婆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葬礼过后,乔葭开始收拾外婆的遗物。
外婆一生节俭,小的时候家里穷,十七岁嫁给外公时也是一穷二白,外公是个读书人,外婆跟了他后省吃俭用,所有精力都用在操持这个家上,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舍得给自己买。
“少了一样。”乔葭喃喃自语,翻遍所有角落都没找到那件少了的首饰。
那是外婆七十大寿,乔葭买来送给外婆的玉镯,她怕外婆不舍得戴,骗她是便宜货,但外婆拿出一块红布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说留着将来给她做嫁妆。
外婆总怕乔葭爹不疼娘不爱的,以后嫁了人受欺负,偷偷给乔葭攒着嫁妆,那么点钱,对外婆来说却是全部。
外公林文胜穿着一身素衣进来,看见乔葭翻箱倒柜皱起眉头:“你在找什么?”
跟他一起进来的还有那个女人,与外公组成了另一个小家的主人公,如今已经白发苍苍,难听的话乔葭说不出口,但终归是她抢了别人的家。
外公退休后加入了镇上的书法协会,每天写字逗鸟,生活惬意,那时书法协会经常组织协会成员去市里参加研讨会,有时候是三五天,有时候一周甚至更长,外公对这类活动格外积极,几乎一次不落。
现在乔葭明白了,这哪是去参加什么研讨会,是去隔壁自己另一个家一家团圆去了。
乔葭忽然瞥见那只皱成橘皮一般的手腕,眯着眼睛笑了一下:“找到了,原来在这儿呢。”
她抓住那位老太太的手,礼貌地问:“你自己脱还是我帮你脱?”
老太太懵了:“你想干什么?这是你外公送我的礼物。”
乔葭没忍住,呵地一声笑了出来,外公不愧是读书人,借花献佛这种事没人比他更会。
“这是五年前我送给外婆的礼物。”
屋内突然安静下来,针落可闻。
外面的天不知何时已经阴沉,厚厚的云层这盖住光线,不多久就要下暴雨了。
尽管已是初秋,气温却居高不下,身上总黏黏糊糊,搅得人心烦意乱。
外公叫乔葭放手,好声好气地解释:“乔葭,手镯都长得一样,这只不是你外婆的,是我另外买的。”
“外公真是年纪大了,不仅分不清一只镯子,连自己的老婆都分不清。”
外公被她气的脸色铁青,可他已经80岁了,年轻时身上那股威严淡了大半,乔葭也不再是那个怕被外公棍棒伺候的小女孩。
她不顾外公已经黑下来的脸,执意要把那只镯子扒拉下来。
老太太担忧地想缩回自己的手,这只镯子她很喜欢,越戴越透亮,说明是好东西。
纠缠到最后,乔葭也没有耐心了,抓着她的手往桌上使劲一砸。
镯子瞬间四分五裂,惊得老太太双目瞪圆,惊叫出声。
林文胜气得大骂:“你的教养呢?就是这么对长辈的?她七十多岁的人经得住你这么恐吓?”
“我外婆七十多岁的人,你倒是没想过她一个人去外面会不会出事,她走那天,镇上和新闻都在播报台风信息,但你没关心过她,你甚至都不知道她走了。”
乔葭吸了吸鼻子,眼圈通红,外婆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她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就走了,这个她守了一辈子的家,到最后成了埋葬她的地方。
她一心一意对待的丈夫,骗了她几十年,她辛辛苦苦替家里省下来的钱,都被用在另一个家庭里。
想想都窒息绝望。
乔葭的外婆,一辈子本本分分,17岁嫁给外公,勤勤恳恳地种地养家,后来辛辛苦苦地在纺织厂上班,他们都说外婆嫁了个读书人,那时能读上书的条件都不差,外婆老骄傲了,觉得自己运气好,一辈子都在伺候她觉得自己运气好才得来的这个丈夫。
结果呢?到了75岁,突然发现天塌了。
乔葭跟外公大吵一架,左邻右舍纷纷探头探脑,有的是看笑话,有的是真担心,后来外公领着那位老太太气冲冲地走了,留下一地鸡毛。
到了后半夜,乔葭在外婆的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想象着外婆得知外公在外面还有另一个家时是什么心情。
她越想越懊悔,这几年,她工作不顺,生活焦头烂额,每年过年都承诺外婆会回来,但都食言了,算一算,她已经有三年没回过小镇了。
乔葭越发觉得自己不孝,摊上个不靠谱的妈,十五岁把她丢给外婆照顾,外婆辛辛苦苦供她上学,临到头她却连外婆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屋内冷飕飕的,窗口总有阴森森的气息飘进来,乔葭总觉得外婆还没走,也许她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正在乔葭看不见的地方看着她。
眼皮沉的厉害,乔葭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觉得似乎有人站在自己的床头。
再睁眼时,天亮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缝泄进来。
乔葭双眼哭得核桃一样肿,她头疼地拍着自己的脑袋,忽然听到外面一声清脆的要喝。
——“葛慧敏,三轮车都到桥头了,你快跟上,咱上集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