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章 天地之玄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一种无形无状和无色无味的存在,它又是超越形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既指某种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理念,观念,思路或者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结,他认为只要按照“道”的要求去规范自已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实现万物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象,老子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德”,也可以引申为天地之大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应该违反“道”的原则,比如当一个人想要设计一种让民众安居乐业的治国方略,那么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尊重人性和天道,尊重人性就是不剥夺民众的自由,让他们自生自长,尊重天道就是不把民众划分为远近亲疏和高低贵贱,这样民众不会受到奴役和压迫,通时他们也会享受到真正的公平,有了自由和公平让保障,那么民众自然会过上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的生活。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即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天下为什么会大乱,老子的回答是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和价值上的判断致使人类产生了获得的欲望越来越深重,自从有了获得的欲望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和谐,比如:当人类把金钱从万物中划分出来之后,争夺金钱的各种斗争便随之而产生了,当国家建立了类似土地越广越强大,人口越多越繁荣等等价值标准时,那么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老子认为婴儿对万物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欲望也最少,他不但不认识身边的事物,而且他没有大小,好坏,多少等等价值标准,所以他的内心中没有争夺的欲望,老子认为要想天下重新回到和平的状态,那么应该让每个人都保持一种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争斗,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要想净化人的心灵,就必须务求彻底,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纷争或者战争都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贪欲,而贪欲又来自于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和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认知又来从人类为万物命名开始,因此老子的理想是万物都不应该有名称,没有了名称就不会有国家,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差别,没有了差别,那它们就不会有各自的利益,没有了利益之争,当然也就不会有战争。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老子认为治国理政,应该讲求顺其自然,也就是尊重人性和天道,而不是智巧和手段,在老子看来那聪明智巧和治民的手段不反不能平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纷争,反而会使所有人的内心都充记了各种欲望和仇恨,用这些智巧和手段来维持和平,无异于抱薪救火,痴人说梦。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不应该靠强硬的手段,而是要顺应人性,顺应社会规律,这句话直指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略,他认为儒家提出的仁义道德是用限制和约束人性为目的,从而实现天下太平,法家则直接用严刑峻法来压制人性,所以老子认为他们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天下太平。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老子认为要想明白天下的大道理,就必须遵守“道”的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社会规律,坚决不与人性与敌,不与天道相悖,不让违反规律的事情。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不仅孕育了万物,还给了它们生长发育的规律,“道”虽然生养了万物,但从不把万物据为已有,虽然给了万物生长的规律,但从不自恃有功,虽然给了万物成长的机会,但从不任意宰割,正是由于“道”的这一系列特性,万物才能够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这就是“德”。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应该遵从“道”的精神,不把民众当作私有财产,不要当民众的太上皇或者救世主,不要任意宰割民众,而是顺应人性和天道,给民众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生活环境,这样民众自然会过上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的生活。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