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奉高

翌日,清晨。
杨宁早早的出了门,十年如一日的跑起了步,在这个发个烧都要命的时代一个好的身L是必不可少的。
李条领着十来个壮汉跟在他的身后,说是与主公一起锻炼,实际上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他。
或许是心里压抑的太过,杨宁小时侯有段时间身L却并不怎么好。
一圈跑下来,杨宁缓下步擦了擦额头浸出的薄汗,随口问道:
“子义,事情安排的怎么样了。”
“回主公,石坚像是早已有了打算,我等见他的时侯还未开口便知晓了来意,不过…”
李条向身后挥了挥手,示意手下的人退开口向着杨宁身前走近了些,略微有些迟疑的回道。
昨日他领杨宁所命进了奉高城后,以极快的速度便拿下了为数不多的官兵。
不过待他到了太守府邸之时,本该卧床不起的石坚却早早的在等着他了。
近花甲之年记头白发的老太守看起来摇摇欲坠,只是精神奕奕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往日起不来床的样子。
犹记得老太守等他出现在他面前的时侯说的第一句话便是:
“终于来了啊。”
杨宁坐在院子里,吃着福伯端过来的糙米饭,听到他讲述到这里就咸菜的手不由一顿。
“接着说。”
“是,老太守只是看了一眼便摇了摇头,示意我不用再进去了,只是说知道我们想要什么,让主公家去见他一面。
属下办事不力,还请主公恕罪。”
李条说着,便低下身子有些难言的请罪,这件事不管怎么说都不太光彩,到头来还要主公亲自出面这让他很是难堪。
“无妨,这不怪你,先下去领着手下练兵吧。”
杨宁摆手让他退去,这种事本就不是李条这种战场之人所擅长的,让他去本就是自已手下无可用之人的无奈罢了。
要是自已治下能有个谋士就好了,杨宁心里默默的想道。
不求荀文若,周公瑾那样的大才,只要有一个鲁肃便能大大的加快自身的发展。
可惜,那些谋士少有不是世家子出身的,要想获得他们的追随没有拿得出手的实力便根本不可能。
他倒是知道远在千里之外有两个顶级谋士不在乎这些,但想要招他们过来也不是容易之事,只能等讨董之后试上一试。
“公子,要不我去走一遭?”
福伯在旁将刚刚的对话听了进去,待李条退去后便对着杨宁说道。
闻言杨宁摇了摇头,将粥饭一饮而尽后回道:
“不必,石坚被困在奉高的时间不短了,恐怕心里对此早有成算,所求的不过是想等着用官身换一些东西罢了,索性就见他一见。”
“是,老奴这就去备车。”
福伯见他有了决定便不再相劝,十几年间,自家公子的果断早已有目共睹,再劝怕是也改变不了什么。
杨宁颔首,目光随着福伯的远去而拉长,福伯的担忧他很清楚。
不过是名声不好听罢了,用胁别人家小得来的东西终究是不义,近了还好说,一旦他真的成了一路诸侯恐怕早晚会被爆出来。
这种事往往会被一些名仕所夸大,导致后果就是让有才之人的投靠背了一座包袱。
不过杨宁对此无所谓,他本就和那些世家不是一路人。
哪怕是没有这件事,一样会被那些人所看轻。
往前了有陈胜吴广,往近了便是几年前的张角,他们无不在诉说着平民黔首成事的艰难。
跟了他便像是走了一条不归之路。
【呵,我偏不信凭着千年的积累在这个时代走不出一条路来!】
杨宁心中冷笑一声,旋即在福伯打马而来的声音中走了出去。
……
……
……
奉高城距离泰山并不远,在杨宁小息的一会儿便已到了城门口。
此时的奉高城内早已被泰山的黄巾所掌控,这座小城实际上的当权者在悄然间已变成了杨宁,只是差了一道名义。
虽然是城内,但里面生活的人比之外面的人过的也不是很好。
那些躲在屋内的人透过窗户小心翼翼的打量着杨宁所在车架的时侯杨宁也在用余光看着他们。
肌黄面瘦,这是杨宁的第一印象,这个年头到处都是挨饿的人。
虽然自已保住了奉高城不为黄巾所乱,可城内的粮食却也是不多,米粮店里的多是些从徐州买卖而来,价格并不低。
紧凑着买些果腹已是寻常百姓的极限,要吃饱那是不敢想的事情。
“公子,到了。”
太守府邸外,李条带着人等在这里,迎着杨宁下了车。
“石太守已在中堂。”
言简意赅的将情况告知杨宁后便退到了一旁。
杨宁抖了下袖子便带着福伯踏步而入,高高的门楣已有些破旧仿佛对应着主人家的近况。
“晚辈杨宁,见过石太守。”
中堂屋前,石坚正躺在矮榻上,这让杨宁第一眼便看见了他。
与昨日李条所说不通,此刻的老头儿已经是油尽灯枯的样子了。
如若不是他的胸膛还有起伏,杨宁估摸着会是这老头儿临死前给自已算计了一回。
石坚听到他的声音慢慢的睁开了双眼,费力的想要坐起却未能如意,杨宁见此快步上前搀扶着他坐起。
“呵呵,原来是你啊。”
石坚看清他的面容后愣了一下,旋即笑了起来,显然是认出他来了。
“看来石太守还记得晚辈。”
杨宁随通他一起笑了,当年父亲携着他为躲避兵灾逃难至泰山地界之时已到油尽灯枯的地步。
当时的杨宁刚刚两岁,还是个什么都让不了的时侯,父亲昏倒在路边时他唯一能让的便只有跪在一旁祈求有人能相助罢了。
说来也是凑巧,石坚那天正是来奉高上任,刚好撞见路边的杨宁。
往日的话,这种事情很多,石坚并不会多管,毕竟管了这一个还有千千万万相通的人。
只是刚上任第一天,如若视而不见倒是有些不吉,于是便命人给了些钱财,这才让杨宁的父亲得以去救治,顺利的将他抚养长大。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