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哦
苏先生原来是这样想的。
南宫婉儿完美无暇的容颜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道,苏先生,你真的有把握能扭转太子现在的颓势
事在人为,不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苏白回答道。
这么多年来,太子一直被七王压制,最大的原因便是,七王知人善用,太子却无法做到,太子看似礼贤下士,实在多疑多虑,又好大喜功,并非什么明主,苏先生又怎能保证,太子会能一直听你的谏言。
南宫婉儿直言不讳道。
谋士,多算天下一步,若不能将其主的心思算在其中,又怎能说的多算天下一步
苏白应道。
人力有限,人之智同样不可能达到事无巨细,算无遗策,苏先生的话,是否太过于自信了。
南宫婉儿平静道。
上智者,策动大势,下智者,步步为算,两王之争,争的便是这大势,而谋士,策动也是这大势,何需事无巨细,步步为算。
苏白回答道。
如今的大势,七王如日中天,东宫太子示弱,苏先生又如何扭转这大势
南宫婉儿淡淡道。
话题回到了最初,七王和太子之争,当今之时,七王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太子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只有这东宫太子之位。
国公、李侯、萧王,又或者是御史大夫,只要这朝中元老有一人明确站在太子这一边,太子的局势便是扭转大半,得其二,太子之势,便能压倒七王,太子看似势弱,其实,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翻盘。
苏白冷静分析道,李侯掌控禁军,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国公又是皇后娘娘的父亲,在外人看来,不论李侯还是国公,早晚都会站在太子这一边,至于萧王,虽说不涉党争,但,萧王对于陈国的忠诚却是毋庸置疑,太子殿下受封于当今陛下,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只要倾力拉拢这位军神,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而御史大夫,对于此事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两不得罪,两不相帮,直白点说,长孙大人一直在等结果,太子若得势,定然会主动相投,虽说不能雪中送炭,却也算是锦上添花。
说到这里,苏白微顿片刻,神色认真道,所以,只要陛下还愿意栽培太子,太子便有不小的机会去翻盘。
话虽如此,但是,苏先生似乎忘记了,李侯、国公、又或者是萧王虽然忠于朝廷,忠于陛下,但是,以太子的器量是不是能让这三位大人心甘情愿的辅佐,若太子不成器,苏先生焉能知道,这三位大人不会择明主而拥之。
南宫婉儿平静道,毕竟,七王虽然不是皇位正统的继承人,却也留着皇室的血,明眼人都能看出,不论七王还是七王世子,器量都远远超过了太子。
婉儿姑娘,这些话可不能乱说。
听着眼前女子可谓大逆不道的话,苏白眸子微微眯起,开口提醒道。
事实而已。
南宫婉儿淡淡一笑,道,况且,这里也没有第三个人,即便苏先生去告密,也不会有人相信皇后娘娘身边的南宫婉儿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佩服。
苏白抱拳躬身一礼,道。
苏先生,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太子
南宫婉儿说出心中的疑问,道。
因为太子是东宫正统,更因为,太子身边无人。
苏白回答道。
哦
南宫婉儿眸子微微眯起,道,苏先生是要证明自己能够以一人之力对抗七王身边所有的谋士吗
而且,先生应该知道太子身边为何无人,一直以来,太子代表的都是朝中根深蒂固的老派势力,受制于这些老顽固,太子很难有机会启用新人,此外,太子性格多疑自大,也不是虚心纳谏的明主,苏先生,你选择的路,可谓十分艰难啊。
艰难,才会更有挑战不是吗
苏白微笑道,要想当从龙之臣,又岂是那么容易。
苏先生的胆识和自信,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南宫婉儿感慨道。
年少轻狂,舍身一搏,方才不枉此生。
苏白笑了笑,道,若是因为瞻前顾后,过分谨慎,碌碌一生,我会遗憾终生。
南宫婉儿听过,眸中思绪点点闪过。
苏先生此言,倒是有道理。
她便是因为考虑得太多,一直以来都走不出礼教和传统的束缚。
或许,她真该和这位苏先生学一学了。
才华,她从不认为自己输给任何人,但是,身为女子之身,她顾虑的事情太多。
她太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会到今天为止,什么都没有去做。
就在苏白和南宫婉儿这两位年轻一代最优秀的年轻人交谈时,东园内,皇后和尉迟老国公一边整理园子,一边商议着什么事情。
父亲,苏白这个人,您怎么看
皇后拿着花铲,亲自为园中的珍贵名花埋下花肥,半点也没有嫌脏。
过慧易折,这个年轻人太聪明了。
尉迟老国公平静道。
陛下有意让苏白辅佐太子,所以,不止一次提点太子要多向苏白请教,若太子真的能承接大统,那这个苏白,未来便是陈国的栋梁之臣,前途不可限量。
皇后正色道。
我还是那句话,过慧易折。
尉迟老国公用花铲将一棵杂草铲去,道,陈国建朝四百年,惊才绝艳的大才不止出了一人,可惜,最后都不得善终,这个苏白,此前还很在意掩饰自己的锋芒,虽然惊艳,却是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但是,现在不同了,苏白投靠太子,从今往后必定会成为那众矢之的,无论是太子一方的守旧派,还是七王手下的那些阴诡谋士,都将视此子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父亲,国公府若竭力保他呢
皇后说出自己的建议,道。
国公府虽然经历三朝帝王,在陈国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她还是懂得,必须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国公府的长盛不衰。
不值得。
尉迟老国公摇头道。
苏先生原来是这样想的。
南宫婉儿完美无暇的容颜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道,苏先生,你真的有把握能扭转太子现在的颓势
事在人为,不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苏白回答道。
这么多年来,太子一直被七王压制,最大的原因便是,七王知人善用,太子却无法做到,太子看似礼贤下士,实在多疑多虑,又好大喜功,并非什么明主,苏先生又怎能保证,太子会能一直听你的谏言。
南宫婉儿直言不讳道。
谋士,多算天下一步,若不能将其主的心思算在其中,又怎能说的多算天下一步
苏白应道。
人力有限,人之智同样不可能达到事无巨细,算无遗策,苏先生的话,是否太过于自信了。
南宫婉儿平静道。
上智者,策动大势,下智者,步步为算,两王之争,争的便是这大势,而谋士,策动也是这大势,何需事无巨细,步步为算。
苏白回答道。
如今的大势,七王如日中天,东宫太子示弱,苏先生又如何扭转这大势
南宫婉儿淡淡道。
话题回到了最初,七王和太子之争,当今之时,七王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太子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只有这东宫太子之位。
国公、李侯、萧王,又或者是御史大夫,只要这朝中元老有一人明确站在太子这一边,太子的局势便是扭转大半,得其二,太子之势,便能压倒七王,太子看似势弱,其实,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翻盘。
苏白冷静分析道,李侯掌控禁军,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国公又是皇后娘娘的父亲,在外人看来,不论李侯还是国公,早晚都会站在太子这一边,至于萧王,虽说不涉党争,但,萧王对于陈国的忠诚却是毋庸置疑,太子殿下受封于当今陛下,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只要倾力拉拢这位军神,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而御史大夫,对于此事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两不得罪,两不相帮,直白点说,长孙大人一直在等结果,太子若得势,定然会主动相投,虽说不能雪中送炭,却也算是锦上添花。
说到这里,苏白微顿片刻,神色认真道,所以,只要陛下还愿意栽培太子,太子便有不小的机会去翻盘。
话虽如此,但是,苏先生似乎忘记了,李侯、国公、又或者是萧王虽然忠于朝廷,忠于陛下,但是,以太子的器量是不是能让这三位大人心甘情愿的辅佐,若太子不成器,苏先生焉能知道,这三位大人不会择明主而拥之。
南宫婉儿平静道,毕竟,七王虽然不是皇位正统的继承人,却也留着皇室的血,明眼人都能看出,不论七王还是七王世子,器量都远远超过了太子。
婉儿姑娘,这些话可不能乱说。
听着眼前女子可谓大逆不道的话,苏白眸子微微眯起,开口提醒道。
事实而已。
南宫婉儿淡淡一笑,道,况且,这里也没有第三个人,即便苏先生去告密,也不会有人相信皇后娘娘身边的南宫婉儿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佩服。
苏白抱拳躬身一礼,道。
苏先生,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太子
南宫婉儿说出心中的疑问,道。
因为太子是东宫正统,更因为,太子身边无人。
苏白回答道。
哦
南宫婉儿眸子微微眯起,道,苏先生是要证明自己能够以一人之力对抗七王身边所有的谋士吗
而且,先生应该知道太子身边为何无人,一直以来,太子代表的都是朝中根深蒂固的老派势力,受制于这些老顽固,太子很难有机会启用新人,此外,太子性格多疑自大,也不是虚心纳谏的明主,苏先生,你选择的路,可谓十分艰难啊。
艰难,才会更有挑战不是吗
苏白微笑道,要想当从龙之臣,又岂是那么容易。
苏先生的胆识和自信,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南宫婉儿感慨道。
年少轻狂,舍身一搏,方才不枉此生。
苏白笑了笑,道,若是因为瞻前顾后,过分谨慎,碌碌一生,我会遗憾终生。
南宫婉儿听过,眸中思绪点点闪过。
苏先生此言,倒是有道理。
她便是因为考虑得太多,一直以来都走不出礼教和传统的束缚。
或许,她真该和这位苏先生学一学了。
才华,她从不认为自己输给任何人,但是,身为女子之身,她顾虑的事情太多。
她太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会到今天为止,什么都没有去做。
就在苏白和南宫婉儿这两位年轻一代最优秀的年轻人交谈时,东园内,皇后和尉迟老国公一边整理园子,一边商议着什么事情。
父亲,苏白这个人,您怎么看
皇后拿着花铲,亲自为园中的珍贵名花埋下花肥,半点也没有嫌脏。
过慧易折,这个年轻人太聪明了。
尉迟老国公平静道。
陛下有意让苏白辅佐太子,所以,不止一次提点太子要多向苏白请教,若太子真的能承接大统,那这个苏白,未来便是陈国的栋梁之臣,前途不可限量。
皇后正色道。
我还是那句话,过慧易折。
尉迟老国公用花铲将一棵杂草铲去,道,陈国建朝四百年,惊才绝艳的大才不止出了一人,可惜,最后都不得善终,这个苏白,此前还很在意掩饰自己的锋芒,虽然惊艳,却是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但是,现在不同了,苏白投靠太子,从今往后必定会成为那众矢之的,无论是太子一方的守旧派,还是七王手下的那些阴诡谋士,都将视此子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父亲,国公府若竭力保他呢
皇后说出自己的建议,道。
国公府虽然经历三朝帝王,在陈国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她还是懂得,必须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国公府的长盛不衰。
不值得。
尉迟老国公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