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君臣棋局

在徐美人继续调制香料时,心中却并不平静,她对于刘邦一举一动早有准备,同时对哥哥徐壕的安危充满忧虑。
尽管内心的某处对姜嗣生出了几分信任,她仍无法在多重计谋交织的宫廷中卸下防备。
夜色愈发深沉,刘邦的计划已然成形。
此刻,他对窗远望,心中思索着徐壕的下一步棋。
为了蜀汉的未来,他必将打破现有的所有桎梏,一步步将自己的画卷铺陈开来。
而在风云变幻的宫廷斗争中,各方势力的较量已然逼近,命运的走向将在这漆黑的夜色中逐渐明朗。
夜晚的深宫中,静谧而又压抑,月光洒在廊柱之间,投下斑驳的影子。
御书房外,小太监屏住呼吸,悄无声息地站着,心中默念着所听来的只言片语。
在他身后,魏无疆缓步走来,微微颔首,轻声问道:“陛下与姜将军谈论何事?”
小太监低声回应:“姜将军说,宫中的动向都在掌控中,陛下不必忧心。”
他迟疑了一下,继续附和道:“徐壕露出马脚,只是时间问题。”
魏无疆点点头,却隐隐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着的紧张与暗潮,“陛下果然心思缜密,那徐壕与张绍终究难逃他的手掌。”
他心中对刘邦愈发敬畏,尽管外界仍以纨绔的君王视之,但魏无疆知道,刘邦已不再是从前的刘禅。
与此同时,徐美人立于窗前,望向漆黑的夜空,思绪纷乱。
她回忆起白日刘邦那不容忽视的目光,既有几分畏惧,更有一丝依赖的渴望。
屋内,香料静静燃烧,淡淡的香气萦绕,却难以将她心底的不安消散。
“哥哥已经计划好了吗?”徐美人轻声自问,但心底却没有答案。
徐壕一向精于算计,但在这动荡的风暴中心,还能否如鱼得水,她无从确定。
对于刘邦的警觉,她早有风闻,如今一切动作如同行于悬崖。
刘邦就在这时走出书房,正值深夜,满月高悬,如同一轮明镜。
姜嗣跟随其后,步伐坚定,恭敬而沉着。
“陛下,不必再忧,明日之变,已有定策。”姜嗣轻声说道,满目期待,似乎对于即将到来的局势满怀信心。
刘邦微微颔首,“好了,我们到此为止。”
他的目光越过宫墙,落在远处的含章宫,“你只需遵从安排即可。”
姜嗣抱拳领命,而刘邦的心中则是另一番考量:如何才能在这场势力纷争中,助蜀汉昂首于三国之中。
一切都在筹谋之中,徐壕与徐美人的牵挂与小动作,也不过是棋盘上无关痛痒的斑点罢了。
夜愈加深沉,刘邦与姜嗣各自返回。
徐美人收拾心神,再次面向前方,知道今日之局不过是短暂平静前的宁静,与此同时,她心中突然闪过一丝想法——或许,能成为刘邦棋盘上那颗重要的棋子,也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
在这宫墙深深的争斗中,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隐秘心思,与宫中暗涌交织成了命运的长卷,无论是为了理想,抑或是求生,这一切的棋局终将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微风拂过,带着些许凉意。
徐美人轻扫了扫衣袖,信步走向庭院深处。低垂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细语。
走着走着,她撞见了姜嗣,心中一动,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姜将军,早啊。”她微微一礼,语气中透着恰到好处的亲昵。
姜嗣微微蹙眉,但很快拱手回礼:“娘娘早。”
心底仍是戒心重重,毕竟刘邦早有交代。徐美人见他态度冷淡,脸上却不显分毫,她柔声道:“今日的晨风甚好,不如我们走走,谈谈心。”
姜嗣虽然清楚她此举别有用意,但想到这是观察她的好机会,便顺水推舟,“娘娘有何指教?”
两人沿着小径漫步,徐美人暗自思忖,必须小心翼翼地敲开姜嗣的心门。
“常听人说,姜将军立志为国效力,兢兢业业,实为后辈之楷模。”
姜嗣不动声色,淡然答道:“不过尽忠职守罢了。”
徐美人点头,随即换了话题,似乎漫不经心地提起:“我常常为哥哥忧心啊,他似乎与陛下意见有些分歧,希望他能早日彻悟,归顺于陛下的英明领导。”
姜嗣对她的试探心如明镜,却只轻声附和:“朝堂上下各有职司,想来丞相自知分寸。”
徐美人话语一转,话锋中却暗含探询:“将军不觉得当今陛下已经与从前迥然不同了吗?”
姜嗣知道她的话意,便正色道:“陛下日进有功,实为蜀汉之福。”
徐美人见激将无用,心中思虑万千,却不愿轻易放弃,只得顺势告辞而去。
姜嗣目送她远去,心中已下定决心要谨慎行事。
当日下午,训练场上,刘邦亲临指点姜嗣射箭。
眼前是广袤的操练场,箭靶在阳光下闪耀,姜嗣则屏息凝神,将脑中的杂念抛诸脑后,仅专注于手中的弓箭。
“好的,射得精准。”刘邦拍了拍姜嗣的肩,眉宇间透露出赞许,“不过,箭术虽非一时之功,慎守本心更为重要。”
姜嗣心有戚戚,点头领会,“陛下请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刘邦望向远方,目光如炬,“蜀汉若想长存,便要群贤毕集,如今的时局,需要如你这般忠义之士。”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仿佛天地间留存着不灭的信念。
姜嗣心生坚定,不由得在心底立下誓言,定不负刘邦知遇之恩。
就在这一刻,二人于训练场上不仅培养出深厚的信赖,也将在风雨欲来的三国之局中,携手开创蜀汉新的篇章。
夜幕降临,微风阵阵,姜嗣难以入眠。
他脑海中不时浮现徐美人的试探,那些言辞带来的隐晦威胁与刘邦的坚定期许让他难以安宁。
在榻上辗转反侧许久,他终于撑起身子,披上衣物,推门走了出去。
庭院中十分寂静,只听得风声与树枝偶尔的沙沙作响。
姜嗣仰望星空,那苍穹如同无尽的深渊,让人心中油然升起敬畏。
他心中默念着对刘邦的誓言,牢记自己肩上的重担,蜀汉的未来此刻似乎就落在了他的肩头。
翌日,姜嗣到宫中觐见刘邦。正殿中,刘邦端坐龙椅,目光中带着与往常无异的威严,但多了一份难以掩饰的关切和诚挚。
他看着姜嗣,微微点头,随即开口道:“姜嗣,此番时局动荡,唯有依靠忠义之士,方能稳固蜀汉江山。”
姜嗣心中一震,站得笔直,郑重其事地答道:“陛下所言甚是,臣定当竭尽所能,共襄盛举,绝不负君恩。”
他知道,刘邦这番话不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
刘邦面露笑意,郑重地拍了拍姜嗣的肩膀,笑道:“好!有你这样的肱骨之臣,朕心甚慰。”
他顿了顿,神情转而认真,“不过,朝堂之上风波难避,你需保持冷静,不可因小事妄动。”
姜嗣头一低,心中定下决心,恭敬地回答:“臣谨遵陛下教诲。”
两人对视间,仿佛达到了某种无言的默契,彼此信任倍增。
姜嗣在这君主的殿堂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忠心表达,更是一份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
而后几日,姜嗣用心撰写了一篇谏文,上奏给刘邦,以此表达自己的忠诚与支持。
巧妙的言辞之中,尤能显露出他对蜀汉未来的深切期盼。
这奏章的呈现,让刘邦倍感欣慰,加强了他攻坚克难、重振蜀汉的决心。
随着时间推进,君臣二人心中默契愈加坚定,各自做好了迎接未来风雨飘摇局势的准备。
这种君臣间的鱼水之谊会在未来的种种挑战中,为蜀汉的长存与繁盛燃起不灭的希望。
姜嗣拖着有些疲惫的步伐在长安的街道上巡视,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计划与陛下的愿景无缝结合,未料眼前不远处突然响起一阵喧闹声。
他加快步伐,走近一看,只见一个面目凶悍的中年妇人拉着一个少年,挡在街道中央,激动得面目涨红。
“这位将军好说话,求您高抬贵手,”那妇人声泪俱下地嚷道,“家中这孩子能有点出息,全寄托在蜀汉的青天之上啊!”
姜嗣眉头微皱,不知如何是好。就在他愣神的一刹那,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传来,他抬眸望去,才发现一位温婉端庄的女子走了过来,正是徐美人。
徐美人不紧不慢地走上前,目光轻扫过那妇人,只轻声说了两个字:“退下。”
那妇人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立时面色铁青,连声应是,急忙拖着少年退了下去,眼中虽然不甘却也不敢再多言语分毫。
“多谢徐美人。”姜嗣心有不安,忙不迭地对徐美人表达谢意。
徐美人微微一笑,眼神却带着几分审视,“姜将军行事沉稳果敢,总是让人刮目相看。”
姜嗣被这一刺探般的称赞弄得一时语塞,心中却暗自警醒。
虽然他表面上感谢着徐美人的协助,但也明白这位嫔妃决非等闲之辈。
宫中形势瞬息万变,每一步都必须谨慎。
“徐美人见笑了,不过是份内之事。”姜嗣略显拘谨地回应,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在帝都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大局。
徐美人点了点头,目光如水,似乎早已看透他的心思,“姜将军若能一心辅佐陛下,必能为蜀汉开创一片新天地。”
这番话无疑让姜嗣更加坚定,要在刘邦的计划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