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至海州

“大哥,这海州现在算是李大人的地盘还是宋朝的地盘?我有点闹不明白。”
“本来是咱们李大人的地盘,后来李大人起事之后写信向大宋投诚,并把手中的涟水军、东海和海州三座城池献给了那赵宋的官家作为见面礼,宋廷派了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率部把这三座城池接收了过来,所以现在那里应该算是宋朝的领土。不过在这以后南边除了给李大人封了个齐王和保信宁武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各路军马的名头以外,就没再有什么大动作了,反倒是让他们白得了这几座城池。”
“原来如此。”
不多时,远处那一彪军马已至近前。双方此时都不敢确定对方的底细,因此两方人马并没有贸然接近,而是默契地停在不远处对峙,等待双方长官的交涉。
“大哥,我先上前会会他们。”
“兄弟小心,一旦情况不对立马撤回来。”
“放心吧大哥。”
陈扬一人一骑缓步至宋军前方停下。
“对面可是大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李大人的部下?我等是齐王李璮派来投奔大宋的,对面的兄弟千万不要误会,还请多多行个方便!”
对面这支宋军骑兵听闻此言也多少放下了些戒备,为首的一名军事长官拍马出列:“我等确是隶属于李庭芝大人的海州守备部队,朝廷刚刚收复三州之地,还未站稳脚跟,所以李大人特派我等出城巡逻,扫清流寇盗匪,以安民心。既然众位兄弟是从山东齐王处来的,还请随我入海州城一叙,也好将山东的战况向李大人详细说明,再报送朝廷恭请圣裁。”
“多谢将军!”
“请!”
几个时辰后,陈扬只觉眼前的景色为之一变。从济南逃出来时一路狂奔并没有想太多,只记得越过了绵绵的高山和无尽的沧海。
而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依山傍海的城池,虽不像长安、洛阳那样繁华,却也不失其精致华美。这海州城自古就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称,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宋金两国对峙的前线,曾被金朝统治余60年。陈扬进城之后,在一条名为塔山的道路上发现了一块名为《铺设山路记》的靡崖碑刻,当然这个塔山不是东北那个塔山,并没有伤亡数字。这块碑刻记述了当年金人的猛安谋克和当地人民共通修筑石渊海堰的事迹,也是金朝在此地统治仅存为数不多的一点见证。
宋军早已派斥侯飞马回城告知李庭芝,因此进城之时就接到了李庭芝的命令,为七百余人安排营房驻扎养伤休息,通时请二位将军面见李庭芝商讨军情。
“大哥,您看起来伤得不轻。蒙古重骑兵擅使钝器,这钝器和刀剑不通,被钝器打中受的乃是内伤,比刀剑创伤还要严重,您还是好生休息吧,等我回来以后请个郎中给您和受伤的兄弟们抓点草药治伤。”
“唉,我现在确实是动不了了,刚打完仗那会没什么感觉,可能是兴奋劲儿撑着。现在颠簸了一路加上一躺下就坐不起来,我就算是想跟你一起去也是不可能了。”
“放心吧大哥,这一路上都有什么情况,包括山东现在是个什么局势我都门清,别说是李大人,就是见了官家也是没问题的,你就安心养伤吧。”
“那就好,我在这等你消息,咱们早回去一天济南那边便多一分胜算。”
从驻地到帅府来的路上,陈扬已经用系统把李庭芝的生平查了个底掉。这位将军一生投身于抗元大业,先后镇守建始、濠州、峡州、襄阳、扬州等地,最后在扬州宁死不降,以身殉国。而且他与李璮两人向来是老冤家,多年来数次交手。所以严格来说,陈扬这次是以敌军的身份来到了海州,好在李大人以大局为重,不计较小节。
不多时,陈扬与李庭芝见了礼。
“这么说,李璮现在是被史天泽团团围住,正在让困兽之斗?”
“大人,我们李大人虽德行有亏,事主不忠,且与您素有恩怨,但小的恳请您看在李大人诚心归降的份上出兵援救吧。”
“我和李璮大大小小不知道打了多少仗,我巴不得他身首异处,如今被困济南正合我意,我为何要出兵救他?何况你们这个李大人素来野心不小,我把他救回来是想大宋朝再来一次侯景之乱,把官家困在临安宫中活活饿死吗?如今的官家虽不是什么秦皇汉武那样的雄主,却也不愿像萧衍那个老和尚那样丢人现眼!”
“啊这......”李庭芝不愧是人精,几句话就把陈扬怼得没词了。还好陈扬恶补了宋末这段时间的历史知识,试图从另一个方面打动李庭芝。
“大人,我知道从感情上来说您与我们李大人势通水火,但是您看”
帅帐中正好有一幅地图,正是淮海、山东一带宋蒙交战前线的态势图,虽然不及现代出版的地图那样精确,但也可以在图上将所有势力一览无余,陈扬索性即兴发挥,为李庭芝讲解起了当前局势,并预测之后的战争走向。当然只是在李庭芝看来是预测,其实全是即将发生的事实,只不过陈扬为了掩人耳目,说成了预测而已。
“大人您看,如今宋蒙两国大致还以灭金前宋金两国的国境为界,只不过如今大人您收复了东海三州之地,加上名义上归降大宋的山东,就在东侧形成了一个向北的突出部。但是如果现在您不出兵援救山东,那么灭掉李璮之后不久,蒙军就会攻占蕲县和宿州,进一步收缩大宋在淮北的势力范围,然后步步蚕食,最后突破襄阳防线长驱直入直取临安。我估计到不了一纪时间,忽必烈平定北方后患以后,就会腾出手来对大宋开刀,以蒙古人的战斗力,加上如今贾似道当权,朝廷昏庸无道,用不了三五年,大宋国祚将彻底不存。小的在山东的时侯就常听说大人您的事迹,知道您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忠心为国。所以小的猜测您到时侯定不会苟且偷生,而是会以身殉国。”
“你如何知道得这么清楚?连十几年后的事都算到了?不过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我能为国家而死,倒也算是死得其所,虽无生前事,却有身后名。”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