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重整西北上
“杨嗣昌这个混账,朕本以为他能收拾西北局面,当时在京师奏对的时候,杨嗣昌说的头头是道,可是真到了拿出真功夫的时候他却掉链子了。这样的人朕还怎么用他,诸位爱卿,今天找你们来就是想议一议,看看大明还有谁能担当西北重任。”养心殿内,崇祯对温体仁等内阁成员道。这些时日,虽然崇祯颇有些焦头烂额,但是他也不是没有考虑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崇祯看来,皇太极刚刚被刘毅痛打了一顿,损失惨重,短时间内应该不会组织力量威胁大明了,而且刘毅得了辽国公的位子,在高丽布置了兵力,虽然这混蛋根本不听朝廷的调令,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只要刘毅和皇太极是敌对关系,对朝廷在辽东的局势反而有利,最起码皇太极如芒刺在背,不敢轻举妄动,而刘毅也被皇太极牵制在辽东,在崇祯想来,皇太极和刘毅狗咬狗,正好省去了朝廷的精力,只要洪承畴好好经营辽东镇,朝廷再努力筹集更多的辽饷输送过去,那么假以时日,辽东军镇一定会恢复固若金汤的状态。
如果关外的战事告一段落,那么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恐怕大明还是要将落脚点放在流贼身上,崇祯也不是没有熟读史书,相反,作为皇帝,他对华夏的历史还是非常了解的,有一点他可以肯定,只要王朝的内部不乱,那么外敌就攻不进来,即便像是南宋这种只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小朝廷,还依靠一己之力,硬是抗击了蒙古大军几十年,还打死了蒙古大汗,他崇祯就不信,只要他想办法灭了闯贼,将大明上下拧成一股绳,那不管是皇太极还是刘毅,还是什么其他的妖魔鬼怪,还能推翻了大明不成?既然如此,那么灭了李闯就是崇祯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有些迫不及待召集温体仁等人,就是想让他们推荐一个人选,去西北代替杨嗣昌。
温体仁等人急匆匆赶来,虽然不知道皇帝突然召见他们是什么事情,但是温体仁隐隐感觉到跟西北的局势有关,皇太极和刘毅那边大战刚刚结束,暂时不会兴风作浪,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恢复力量,倒是李自成那里,经过清军入关这么一出,也过了几个月时间了,相信他也恢复了不少元气,通过西北各地呈上来的奏报不难看出,李自成又开始做大做强了,这对于崇祯来说应该是不能忍受的事情,相信皇帝一定会关心西北的局势。果然,崇祯见到他们一开口就是要撤换杨嗣昌。说起来温体仁对杨嗣昌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杨嗣昌在很多政治立场上其实跟温体仁站在一边,虽然温体仁比杨嗣昌大了十几岁,但是对这个后辈,温体仁还有着提携的意思,关键是温体仁对于东林党和清流很不感冒,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政治团体,崇祯上位之后就干掉了阉党,可是说是不准党争,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朝中分明是形成了东林、清流还有无数的小党派,各个党派互相碾压,互相拆台。不过不管怎么样,他温体仁是首辅,就应该形成一批实力最强的首辅党,其他的党派都是他需要消灭的对象,杨嗣昌作为西北督师,等于是朝廷在地方上的外援,要是皇帝对杨嗣昌不利,岂不是拆了自己的台?自己少不得要保举杨嗣昌几句,也能更加拉拢杨嗣昌。
“陛下,有道是物尽其用,其实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只要将其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陛下您说呢?”温体仁没有正面回答崇祯的问题。崇祯抬头看着温体仁道:“首辅这是什么意思?”温体仁躬身道:“陛下,微臣的意思是说,就像是吏部选拔官员一样,既要看到每个官员的缺点,也要掌握每个官员的优点,只要能将官员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能避免他的缺点,发扬他的优点,朝廷也就能得到更多实惠。”崇祯好像是回过味来了,“首辅,你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要保杨嗣昌吧。”温体仁有些尴尬地笑了一声道:“呵呵,陛下,微臣确实有这个意思,但绝对不是为杨嗣昌开脱,他督战西北,战事进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是他的责任。只不过微臣要说的是另一个方面,杨嗣昌虽然督师不行,可是在战略层面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个十面张网的策略想必在督师西北之前陛下也听杨嗣昌说过,最近内阁收到了杨嗣昌的来信,他对这个策略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微臣正要禀报陛下。”说完,温体仁从怀中抽出了一封信,正是杨嗣昌的手书,他递给了崇祯。
在清军撤出西北之后,西安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杨嗣昌也算是回过神来了,既然卢象升和天雄军已经全军覆没,孙传庭的兵马也损失殆尽,那么下一步,李自成肯定要拼命恢复实力,而杨嗣昌想要保命,就必须提出剿灭李自成的策略,他思前想后,还是要对十面张网的方法进行完善,并且上书内阁,希望通过这封折子来平息一下圣上的怒火。
崇祯展开杨嗣昌的折子阅读起来,“罪臣杨嗣昌起奏陛下,臣观今全盛之天下,而拮据难支者惟外侮与内讧耳。然昔人云:戎虏不足为中国之大患,而其动也,恒必乘内之虚。使有备在我,则制驭自易。况今时之虏,因寇之衅而蹈暇也,则弭寇为防虏之要着;今时之寇,因民之离而张焰也,则安民为弭寇之要着;今时之民,因财之削而生心也,则理财为安民之要着;今时之财,因人之滥而覆也,则用人惟理财之要着。流寇初起于延绥,蔓延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广、四川、江北,以及庐(州)凤(阳)应(天)安(庆)等地。如今山西余孽渐消,河北可幸无事,四川暂时无虞,大患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之间,南邻江西北邻山东二省流寇虽未到达,也应当防卫。因此战略方针应当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四个正面战场,由四省巡抚调兵筹饷,分任围剿,专任防卫;又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六个隅面战场,由六省巡抚根据现有兵力军饷,时而分防,时而协剿。如此布局,即由四个正面与六个隅面构成十面之网,朝中应设**大臣一名,总督与**密切配合,随流寇所向,专任剿杀。如果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由**率兵入关,与总督会剿。如果流寇在河南,那么河南、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由总督出关,与**会剿。如果流寇在湖广,那么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七省巡抚张开七面之网,而总督、**一起进入湖广会剿。如果流寇在江北,那么凤阳、应天、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而总督、**一起进入江北会剿。若能处处落实,此不失为上上之策也。”
崇祯一口气将杨嗣昌的奏折读完,闭上眼睛冥想了很长时间,其实在呈给皇帝之前,温体仁已经看过杨嗣昌奏折的内容,如果单从内容来看,杨嗣昌不愧是西北督师,提出的每一点都切中要害,要是朝廷真能按照杨嗣昌的方略进行,一点不打折扣,那么消灭流贼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杨嗣昌再次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这也非常符合现在局势的定位,如果说杨嗣昌当年在出发的时候对皇帝提过攘外必先安内,那时还不是最佳时机,因为大明有内忧也有外患,那么现在提出来就是最好的时候,外患暂时平息了,应当集中精力剿灭流贼。
温体仁也不说话,众大臣面面相觑,大家都在等待皇帝发话,猛然,崇祯睁开了眼睛,对温体仁道:“爱卿有话就直说吧。”温体仁心中猛地一松,崇祯能说出这句话,就说明他惩治杨嗣昌的心思已经动摇了。温体仁不紧不慢道:“陛下,杨嗣昌折子中说的清楚,朝中设立**大臣,配合督师行动,此计甚好。既然如此,微臣以为,杨嗣昌不宜为西北督师,应当调回朝中听用,在战略层面上,此人还是有眼光的,正好陛下方才说另选人督师西北,微臣赞同陛下的意见。”“把杨嗣昌调回来?他调回来能给他什么位置?难道单独设立**大臣?”崇祯反问道。“陛下,张凤翼卸任之后,兵部尚书由傅宗龙顶替,傅宗龙又在西北战死,臣以为。”温体仁顿了顿。
如果关外的战事告一段落,那么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恐怕大明还是要将落脚点放在流贼身上,崇祯也不是没有熟读史书,相反,作为皇帝,他对华夏的历史还是非常了解的,有一点他可以肯定,只要王朝的内部不乱,那么外敌就攻不进来,即便像是南宋这种只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小朝廷,还依靠一己之力,硬是抗击了蒙古大军几十年,还打死了蒙古大汗,他崇祯就不信,只要他想办法灭了闯贼,将大明上下拧成一股绳,那不管是皇太极还是刘毅,还是什么其他的妖魔鬼怪,还能推翻了大明不成?既然如此,那么灭了李闯就是崇祯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有些迫不及待召集温体仁等人,就是想让他们推荐一个人选,去西北代替杨嗣昌。
温体仁等人急匆匆赶来,虽然不知道皇帝突然召见他们是什么事情,但是温体仁隐隐感觉到跟西北的局势有关,皇太极和刘毅那边大战刚刚结束,暂时不会兴风作浪,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恢复力量,倒是李自成那里,经过清军入关这么一出,也过了几个月时间了,相信他也恢复了不少元气,通过西北各地呈上来的奏报不难看出,李自成又开始做大做强了,这对于崇祯来说应该是不能忍受的事情,相信皇帝一定会关心西北的局势。果然,崇祯见到他们一开口就是要撤换杨嗣昌。说起来温体仁对杨嗣昌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杨嗣昌在很多政治立场上其实跟温体仁站在一边,虽然温体仁比杨嗣昌大了十几岁,但是对这个后辈,温体仁还有着提携的意思,关键是温体仁对于东林党和清流很不感冒,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政治团体,崇祯上位之后就干掉了阉党,可是说是不准党争,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朝中分明是形成了东林、清流还有无数的小党派,各个党派互相碾压,互相拆台。不过不管怎么样,他温体仁是首辅,就应该形成一批实力最强的首辅党,其他的党派都是他需要消灭的对象,杨嗣昌作为西北督师,等于是朝廷在地方上的外援,要是皇帝对杨嗣昌不利,岂不是拆了自己的台?自己少不得要保举杨嗣昌几句,也能更加拉拢杨嗣昌。
“陛下,有道是物尽其用,其实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只要将其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陛下您说呢?”温体仁没有正面回答崇祯的问题。崇祯抬头看着温体仁道:“首辅这是什么意思?”温体仁躬身道:“陛下,微臣的意思是说,就像是吏部选拔官员一样,既要看到每个官员的缺点,也要掌握每个官员的优点,只要能将官员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能避免他的缺点,发扬他的优点,朝廷也就能得到更多实惠。”崇祯好像是回过味来了,“首辅,你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要保杨嗣昌吧。”温体仁有些尴尬地笑了一声道:“呵呵,陛下,微臣确实有这个意思,但绝对不是为杨嗣昌开脱,他督战西北,战事进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是他的责任。只不过微臣要说的是另一个方面,杨嗣昌虽然督师不行,可是在战略层面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个十面张网的策略想必在督师西北之前陛下也听杨嗣昌说过,最近内阁收到了杨嗣昌的来信,他对这个策略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微臣正要禀报陛下。”说完,温体仁从怀中抽出了一封信,正是杨嗣昌的手书,他递给了崇祯。
在清军撤出西北之后,西安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杨嗣昌也算是回过神来了,既然卢象升和天雄军已经全军覆没,孙传庭的兵马也损失殆尽,那么下一步,李自成肯定要拼命恢复实力,而杨嗣昌想要保命,就必须提出剿灭李自成的策略,他思前想后,还是要对十面张网的方法进行完善,并且上书内阁,希望通过这封折子来平息一下圣上的怒火。
崇祯展开杨嗣昌的折子阅读起来,“罪臣杨嗣昌起奏陛下,臣观今全盛之天下,而拮据难支者惟外侮与内讧耳。然昔人云:戎虏不足为中国之大患,而其动也,恒必乘内之虚。使有备在我,则制驭自易。况今时之虏,因寇之衅而蹈暇也,则弭寇为防虏之要着;今时之寇,因民之离而张焰也,则安民为弭寇之要着;今时之民,因财之削而生心也,则理财为安民之要着;今时之财,因人之滥而覆也,则用人惟理财之要着。流寇初起于延绥,蔓延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广、四川、江北,以及庐(州)凤(阳)应(天)安(庆)等地。如今山西余孽渐消,河北可幸无事,四川暂时无虞,大患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之间,南邻江西北邻山东二省流寇虽未到达,也应当防卫。因此战略方针应当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四个正面战场,由四省巡抚调兵筹饷,分任围剿,专任防卫;又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六个隅面战场,由六省巡抚根据现有兵力军饷,时而分防,时而协剿。如此布局,即由四个正面与六个隅面构成十面之网,朝中应设**大臣一名,总督与**密切配合,随流寇所向,专任剿杀。如果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由**率兵入关,与总督会剿。如果流寇在河南,那么河南、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由总督出关,与**会剿。如果流寇在湖广,那么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七省巡抚张开七面之网,而总督、**一起进入湖广会剿。如果流寇在江北,那么凤阳、应天、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六省巡抚张开六面之网,而总督、**一起进入江北会剿。若能处处落实,此不失为上上之策也。”
崇祯一口气将杨嗣昌的奏折读完,闭上眼睛冥想了很长时间,其实在呈给皇帝之前,温体仁已经看过杨嗣昌奏折的内容,如果单从内容来看,杨嗣昌不愧是西北督师,提出的每一点都切中要害,要是朝廷真能按照杨嗣昌的方略进行,一点不打折扣,那么消灭流贼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杨嗣昌再次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这也非常符合现在局势的定位,如果说杨嗣昌当年在出发的时候对皇帝提过攘外必先安内,那时还不是最佳时机,因为大明有内忧也有外患,那么现在提出来就是最好的时候,外患暂时平息了,应当集中精力剿灭流贼。
温体仁也不说话,众大臣面面相觑,大家都在等待皇帝发话,猛然,崇祯睁开了眼睛,对温体仁道:“爱卿有话就直说吧。”温体仁心中猛地一松,崇祯能说出这句话,就说明他惩治杨嗣昌的心思已经动摇了。温体仁不紧不慢道:“陛下,杨嗣昌折子中说的清楚,朝中设立**大臣,配合督师行动,此计甚好。既然如此,微臣以为,杨嗣昌不宜为西北督师,应当调回朝中听用,在战略层面上,此人还是有眼光的,正好陛下方才说另选人督师西北,微臣赞同陛下的意见。”“把杨嗣昌调回来?他调回来能给他什么位置?难道单独设立**大臣?”崇祯反问道。“陛下,张凤翼卸任之后,兵部尚书由傅宗龙顶替,傅宗龙又在西北战死,臣以为。”温体仁顿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