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兵发松山


公开审判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围观的人都参与审判!
嫌疑人有没有罪,他们说了算。
杀不杀嫌疑人,也是他们说了算。
起初许多百姓们还有些拘谨,不敢乱说话,也不敢过多回应。
毕竟事关人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杀人数的增多,百姓们很快被戾气所侵染。
不管嫌疑人的罪名有没有坐实,他们都激动地喊出杀字!
仅仅用了半天时间,七百多个嫌疑人全部被杀。
百姓们不但没有任何恐惧感,反而对这种审判方式充满了期待。
“军爷,下一次审判是什么时候?”百姓询问附近的士兵。
“不知道,犯人都被杀了!再抓到内奸才能再次公开审判!”士兵回答。
“这个好办,我们帮朝廷抓内奸!”百姓们激动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抓内奸活动行动。
建奴安插在城中的内奸大部分都被杀。
剩下的小部分内奸既不敢贸然行动,也不敢躲在家中避难,只能每天都混在抓捕内奸的队伍中自保。
王永吉在得知城中的情况后松了口气。
只有后方稳固,他才能安心在前方打仗。
在接下来的两天,王永吉开始思考如何拿下锦州!
十三万明军在宁远之战时损失了一万多人。
其后收复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堡垒和城池,为了守住堡垒保护粮道,王永吉只能分兵驻守。
如此一来,平辽大军可用的步兵和骑兵只有十万左右。
这些兵马看似很多,但王永吉总觉得有些不够用。
崇祯十四年祖大寿被困锦州,时任总督洪承畴奉命支援。
为了击退围困锦州的八旗兵,洪承畴将十三万大军一字排开向前推进。
一字排开固然能保持战线宽度,但也因此失去了纵深防御。
皇太极看到洪承畴的列阵后说道:明军有前权而无后守,可以攻破了。
杏山距离松山城约有二十里。
由于明军没有纵深防御,所以皇太极命人从锦州西面往南,在松山和杏山之间挖了三道直通大海的大壕。
壕沟深八尺,上面宽约一丈二尺,下极狭窄。
属于倒三角的形状。
人和马掉下去之后既无法立足,也没办法爬上来。
八旗兵掘完壕沟之后,洪承畴才后知后觉。
他率兵打了一天,明军未能渡过壕沟。
紧着皇太极又让阿济格突袭笔架山,趁落潮时将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烧毁。
十三万明军粮草被断军心大乱,随后败北。
王永吉不想走洪承畴的老路。
可是问题来了。
如果考虑纵深防御,就得前方抽调兵力。
如此一来,正面战场的兵力就会减少。
虽然他不清楚建奴有多少兵力,但至少也有十万!
到时候明军在正面战场的兵力将会落入下风。
“该怎么办呢?”王永吉右手拄着下巴,开始思考用兵的策略。
“总督大人,”黄得功来到他面前,“大军刻日启程,粮草已经备齐,请问总督大人打算将粮草营地设在何处?”
“容我想想!”王永吉皱着眉说道。
“设在杏山城如何?”黄得功问。
“不妥,”王永吉摇头:“杏山城里的内奸尚未完全肃清,如果将粮草留在杏山,一旦被建奴的细作放火烧掉,我军将不战自溃!”
“塔山的情况和杏山一样,看来也不能设在塔山!”黄得功自言自语道,“宁远距离前线又太远,也不合适!”
“哎!”王永吉叹了口气。
思索良久后,王永吉深吸一口气:“把囤积粮草的营地设在笔架山吧,笔架山距离我军即将攻打的松山只有不到五十里,辎重兵只需一天就能将粮草送到前线!而且笔架山在海中,海水是天然的屏障。”
“总督大人,”黄得功认真提醒道:“松锦之战时我军的粮草就放在笔架山,结果被建奴偷袭了。”
“本督没忘,”王永吉拍了下黄得功的肩膀:“别忘了咱们还有三万水师,让他们去守笔架山!”
“那样的话,就没什么问题了。”黄得功松了口气。
“这还不够,”王永吉皱着眉继续说道:“大军需要变阵!”
“命左翼从杏山往西北方向行进,抵达女儿河后沿河驻防,护住我军左翼。命右翼往东行进,抵达小凌河后沿河驻防,护住我军右翼。”
“吴三桂的前锋和本督的中军一起朝松山城行进,准备攻城!”
“另外,后翼的唐通、高第和刘芳亮要在杏山和松山之间扎营,做好纵深防御。”
松山一带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中部平坦,西面,北面和东面是低山,南面是丘陵。
属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过渡地带。
地形复杂多样。
王永吉毫不犹豫地将南面定为主攻方向。
相较于山路来说,丘陵地形更利于行军。
松山城距离杏山城只有不到二十里。
明军先锋刚刚出发,建奴探马便将消息送到了松山城内。
“报,明军先锋离开杏山,正朝松山城而来!”探马朝满达海汇报道。如果您觉得本站还好,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请下载爱读免费小app。下载地址:/aidufree.apk
“立刻将消息告诉郑亲王,是战是退由他定夺!若是战,请郑亲王派兵增援;若是退,请郑亲王下达退兵的命令!”满达海老练的吩咐道。
“是。”探马离开松山,奔向锦州。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